中医养生中医养生知识|中医,中医典籍,中医常识,中医方剂国医周水金”。这是81内容。如果想每天收到中医好文,可以 蓝色小字关注。九江中医院周医生健康咨询微信zsj120120

导读:本文是中医励进会杏林学堂“微信免费学中医”国医周水金讲《中医基础理论》第二十七讲内容。如想参与微信直播学习,请先加周老师八字命理奇门遁甲六爻:zsj120120,注明听课。讲课语音录音请在周老师的微信查看


作者与主讲人:九江周水金//语音整理:南京董舟//文字整理:李永福、曾逸凡 校稿:刘琼


各位学员:大家晚上好,今天晚上我们一起来学习下中医基础理论第二十七讲,气血关系的失调。

气血的关系,中医有一句话概括的很到位,“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和血的关系,如果用个简单的比方来说就是母亲儿子关系,血就是母亲,气就是儿子。中国老话说得好,母以子贵,在家庭里面如果父亲不在了,母亲的荣华富贵,社会地位,主要是靠她的儿子去决定。儿子是由母亲生育的,也就是说血产生气,血是气的母亲,“气为血之帅”,就是说母亲的行为活动多多少少受到儿子影响。母和子的关系出现了问题,就会产生很多的疾病,出现气血失调的情况。我们具体来看下气血失调会出现什么样的一个病理的变化?气和血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关系,在生病的状态下它们是相互影响的,这种相互影响必然会导致气血的一个同病。这个气对于血,之前在讲气和血的概念的时候已经详细的讲过了,气对于血具有推动、温煦、化生和统摄的作用。气的盛衰和升降出入的正常与否,必然会影响到血的功能,如果气虚了,那么血就无以生化,血会跟着稀少,用刚才的比喻来说,儿子没有钱,母亲可能钱也就不多了,也就没钱用了。气虚以后,刚才讲的气的那些作用就会减弱,即气的推动、温煦的功能就会减弱,血就会出现凝滞的情况,也就会停止,停止在哪里运行不通畅。气虚还造成气对血的统摄的功能减弱,血就不受气的控制,不能正常的在血管里面运行,到跑到血管外面来,出现出血的情况。气滞就是气的运行出现障碍,气对血的推动就出现障碍,血就瘀停阻在血管里,出现瘀血的情况。血是随气的推动运行的,气往上逆,血液就会随着气往上走,气往下陷,血也会随着气往下走。气逆如果特别甚的话, 就可能出现脑出血的情况,如果往下可能出现便血、血漰漏。另一个方面,血对于气具有濡养和运载的作用,在血液亏虚的状态下,必然也会影响气的功能。血虚的话,气也会跟着血虚出现气虚的情况。血瘀阻以后,气也会出现瘀滞的情况,因为堵到了嘛,气也就不通畅了。气随血脱,即血往外脱,气依附血也往外跑,出现气血双亏的情况。气血关系的失调主要有:气滞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和气血俩虚这些变化。我们具体详细看一下。

①气滞血瘀。气滞血瘀其实是有两种病机并存,其特点就是气滞、血瘀同时存在。任何原因引起的气滞或引起的血瘀都会出现这种气滞与血瘀并存的状态。气滞血瘀可以是由于气的运行不畅导致血运行的障碍,也可以因为外伤的因素导致气滞血瘀同时形成。肝主疏泄而藏血,肝的疏泄在气机条畅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气滞血瘀一般和肝的生理功能失常关系非常的密切。再一个,心主血脉而行血,在心的生理功能失调的时候,一般先出现血瘀,然后再出现气滞。气滞血瘀在临床上的主要表现是什么呢?局部的胀、满、疼、痛。如因为皮下出血出现局部瘀斑,以及积聚症瘕等症。所谓积聚症瘕就是气血瘀阻以后聚积在一起形成了肿块、肿瘤,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②气虚血瘀。气虚血瘀是气虚和血瘀并存的一个病理变化。气能行血,气虚推动无力就会导致血瘀。气虚症状轻时,虽推动无力,但是还可以推动血运行,只不过血运行的比较迟缓,运行的力气不够。气虚非常严重时,就没有足够的动力去推动着血输送到全身的各个部位,发挥血营养全身的作用,肌体失于血的濡养就会出现瘫痪萎缩、肌肤比较干燥、皮肤瘙痒、体温降低甚至肌肤甲错这种瘀血性的病症。

③气不摄血。气有管理血液在血管里面正常运行的一个能力 ,也就是它有控制血液行动的能力,相当于它可以引导血液在血管里面正常的运行。气虚然后气不能够控制血的话,就会有气虚出血的情况。气不摄血,一般是因为气的不足,固摄血液的功能减弱,血就不会正常的在脉管里面运行,从脉管里面跑出来了,会导致咯血、吐血、瘀血、发斑、便血、尿血、漰漏等各种出血的病理变化。其中因为中气不足,气机下陷导致血从下逆而出现漰漏、便血、尿血的病症。一个出血的病人兼带疲乏有明显的气虚的症状,这在临床中是非常常见的,这就是气虚出血的一种情况,治疗原则首先要补气,补气的话气的固摄能力才能够恢复,在补气的基础上,还要用一些辅助的止血药,让不再出血,这是气虚出血 、气不摄血的一种治疗方法,

④气随血脱。气和血之间是一个非常紧密的关系,在人体大量的出血时,气会随着血一起流失,出现气随血脱的情况,最后就变成气血两虚。一般一定是大量的出血,才会气随血脱,或者慢性的小量的出血,出血持续的时间特别长也会引起。像妇女的漰漏、产后大出血,包括我们不小心伤到了血管,血管里面的血大量的涌出,都会导致气随血脱,还有就是慢性的胃、肠的出血,时间久了,气慢慢也随着血消耗了 。

⑤气血两虚。气血两虚是气虚和血虚同时存在的一种病理变化。一般是因为久病消耗了气和血,气血两伤所导致的。或者先有失血,然后气随血脱,或者是先有气虚,血的生化无源,血然后逐渐的减少,从而形成肌肤干燥、肢体麻木这种气血不足的变化。气血亏虚的人,主要是感觉乏力,皮肤偏白,嘴唇偏白,稍微有点怕冷,稍微严重点的会出现皮肤干燥、肢体麻木的情况,因为血不能濡养了嘛。

再来看一下津液失常。津液失常是指津液的生成、输送、排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障碍,导致津液在身体里面的循环比较缓慢,形成水湿贮留、停阻、泛滥的病理变化。它主要包括两种,一个是津液不足,一个是水湿停聚。

①津液不足。说到津液不足让我想起了我老家,武宁的一个山区县,以种植水稻为主,山上有很多梯田,梯田就需要灌溉,灌溉的水就相当于是我们的身体里的津液,当地人将山泉水引过来灌溉梯田,山泉水不够就相当于津液生成不足的情况,水通过水堰送到梯田里,如果水堰出现了问题,就相当于是津液输送有问题,水输送到梯田里面也不能太多,到了一定的程度我们要把它排出来,就相当于津液排泄的状态,这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梯田的灌溉都成问题,同样,人体的津液输布也就会出现问题。津液有濡养肌体的作用,津液的运送不足,濡养的作用就比较差,就相当于水田里面没有水,庄稼就要受旱。身体里面缺少津液会出现口干、皮肤干燥、皮肤瘙痒的症状。如果津液特别多,不能够及时的排出来,停留在身体的某个地方,导致这个地方气机受阻,会出现腹水、水肿这一类的情况。具体在我们人的身体里面,所谓津液的亏虚,主要是身体里面有热性的邪气,消耗掉了阴性的津液。津液亏虚会出现什么症状呢?夏天多汗会造成津液的流失,出现口、鼻子、皮肤比较干燥这类的症状,舌头没有苔,或者是苔非常少、非常光,皮肤整个非常干燥这一类的临床表现。

②水湿停聚。水湿停聚是津液的输布或排泄障碍导致的湿浊困阻、痰饮凝聚或水液贮留的病理变化的一个统称。它有三种情况。

第一个是湿浊困阻,湿性的津液被阻碍在那一个地方就称之为湿浊,湿浊停留在身体里面表现的生理特点是什么呢?具有重、包裹、酸、困的这种感觉。重是感觉身体很重,比如说停留在头部,头就感觉很重,停留在腰部,就感觉腰非常的重。有如包裹的感觉是什么意思呢?如湿浊停在头部,感觉头上缠着一个好厚好重好重的布,停留在腰部,如挂五千钱。再一个湿浊困阻,还有感觉很酸、比较困乏、肢体没劲的这种状态。这就是湿浊困阻比较典型的四大特点:重、包裹、酸、困。

再一个是痰饮凝聚。痰和饮是脏腑功能失调、津液代谢障碍导致水湿停聚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多种疾患的一种致病因素,可以导致复杂病理变化。痰饮凝聚之前我们也讲过的,包括: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啊这几种。

第三个是水液贮留。简单的来说就是所谓的水肿。水液不能正常的排出体外,就泛溢到皮肤、头面部、眼睑、四肢甚至全身,出现各个部位或全身性的水肿。水肿部位有这样的特点。第一个是水往低处流的,位置比较低的部位容出现水肿。像站立的时候脚部位置是最低的,脚部就容易出现水肿。如果是一个慢性病人,长期卧床,屁股、背部、脚的这些部位就容易出现水肿。第二个水肿最容易停留在皮肤比较松弛的位置,如眼睑、面部,好多老人家会出现面部明显水肿的情况。当然水肿的部位不同,跟疾病的病变的脏器、病变的系统也有极大的关系,出现如胸水、腹水这一类的情况。人体低的部位和松弛的部位,是水肿的两个最容易停留的位置,这个是需要大家注意的。

再一个是津液和气血关系的失调。这个课本上有个详细的论述,大家好好的把课本看一下,我就不详细的论述了。有5种情况:①水停气阻;②气随津脱;③津枯血燥;④津亏血瘀;⑤血瘀水停。与气血关系内容是很相似的,大家可以对照的学习一下。主要是掌握一个是病理的特点是什么,第二个病变的一个类型有那些症状。出现这种类似的症状,大家可以去辨别和分析出来是属于哪种病理变化。

我们再来看一下内生的五气的病机,也叫内生五邪。我们之前讲过六淫致病,六淫是外部来的邪气和我们身体内部的正气发生碰撞,属于外部的矛盾,而内生五气的这种病机属于我们的内部的矛盾,相当于讲我们人民内部的矛盾。其实它只是一个病理变化,真正的根本原因在于身体内部脏腑功能的异常,才会导致身体里面出现这种化风、化火、化寒、化燥、化湿的病理变化。强调一下,内生的五气并不是致病的因素,而是由于身体里面的气血津液脏腑的生理功能失调引起的一个病理变化。人和天地相应,自然界有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的变化,同样,人的脏腑功能也会在体内产生与天的六气相类似的变化,因生于身体里面,我们称之为内生的六气。

一是内风。内风称之为肝风内动,是指脏腑气血失调,身体里面的阳气亢逆,而导致的动风的病理变化。因为风是我们体内生的,所以我们称之为风气内动。内风的病机特点就是肝风内动。因为我们的体内产生的这种内风的病理变化和外感六淫中风邪的急骤、动摇和多变的性质非常的相似,所以用风来命名。由于内风和肝的关系非常的密切,所以一般又称之为肝风内动,简称肝风。《黄帝内经 · 素问 · 至真要大论》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它的病理表现是什么呢?眩晕、肢体麻木、身体震颤、抽搐这种内风的特征。内风的话包括了以下几种情况:①热极生风;②肝阳化风;③血虚生风;④阴虚风动;⑤血燥生风;⑥痰瘀生风等。也就是说我们讲到的所有的内风都跟肝脏有关系。病机十九条里面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病机十九条是需要大家去背诵的。它是用很简单的词语概括了我们身体的病理、病机的一个变化的一些话语,非常的重要,对于临床的应用非常的广泛。不管是哪种内风都跟肝有关系,我们来看一下具体的几种病理变化。

①热极生风。热极生风是指体内热邪非常的盛,损伤了人体内的营血,烧灼了人体的肝经,筋脉就出现失养,因为肝主筋嘛,然后出现动风的病理变化。热极生风的病机特点,因为肝经的热盛,筋脉出现了挛急的一种情况。病变的性质是实热的一个病变,即是湿性的又是热性的病理变化。热极生风多见于热性病的最严重的极期。简单的来说,任何原因导致的肝系统的热,而且是一种非常热盛的热,就是肝经的热盛都可能会导致热极生风的情况。临床上的症状特点是高热、昏,即神智不清楚、抽搐、惊厥、颈相强直、角弓反张、目睛上吊等。小孩子发高烧出现惊厥的情况就属于热极生风的这一类的特点。

②肝阳化风。肝阳化风是指肝肾阴虚,阴不能治阳,致使阳气非常亢逆,往上冲就出现动风的病理变化。肝阳化风的病理特点为肝肾的阴虚,阳亢无制。它病变的性质是一个虚,一个热。刚才我们讲了热极生风是一个实,一个热。热极生风是因为肝经的热邪,热盛引起的,肝阴化风是因为肝肾的阴虚引起的。任何原因导致的肝肾阴虚,都可能会出现这种肝阳化风的情况。它的临床特征表现为肌肉的震颤、肢体的麻木、头部的眩晕或眩晕导致的昏倒、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甚至血随气逆往上走出现脑出血,卒然昏倒、昏迷的这种变化。

③阴虚风动。阴虚风动是指阴液比较枯竭了,筋脉失养而动风的一种病理变化。它的病机特点是肝肾阴液的枯竭,筋脉失于濡养。它的病变性质是虚性的和热性的。阴虚风动多见于的热病的后期,即热邪长时间停留在身体里面损伤了体内的真阴。或者是大量的出汗、出血导致阴性津液的耗竭、耗损而出现阴虚风动的情况。临床上我们看到病人以手和脚的蠕动、轻微的震颤为主要表现,又有五心烦热、潮热盗汗的阴虚的症状在里面。在温病的三焦病机的演变过程中,温热的邪气深入下焦,累积在肝肾,特别容易出现阴虚内动的变化。

④血虚生风。血虚生风就是在血虚的基础上出现生风的病理特点,一般来说是肝血亏虚、筋脉失养。血虚生风也多见于温热病末期,以及失血、贫血病患中,因为生血不足或者失血太多、或者生病时间比较久,耗伤了身体的血液,那么肝血就不足,筋脉就失养,或者说血不能够濡养经络,然后出现虚风内动的情况。临床上可以看到肢体麻木不仁、筋肉跳动、甚至手足出现挛急不伸,即手足收缩不能正常伸展这一类阴血亏虚的变化。

⑤血燥生风。血燥生风是由血虚津亏然后失润化,血有滋润的作用,滋润的作用如果出现障碍,肌肤就失去濡养的作用而动风的病理变化。血燥生风的特点是精枯血燥、肌肤失养。它的主要特点是肌肤比较干燥,肌肤出现甲错,并时伴有皮肤瘙痒、落皮屑的症状,多见于牛皮癣,皮肤瘙痒的病患当中。中医治疗有这么一句话“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就是这种血燥生风的情况。临床经常能见到荨麻疹、过敏、包括银屑病,这一类的疾病当中大部分都属于血燥生风的证型。治疗的时候应该是以补血为主,然后再祛风去治疗,像治疗皮肤瘙痒、荨麻疹用这一类的方法大部分都可以取得一个比较好的效果。

⑥痰瘀生风。痰瘀生风是指脾的健运功能出现了障碍,湿停聚的时间久了就生成痰,痰湿会阻碍经络,气血就出现涩阻,运行出现障碍,筋脉出现失养而动风的病理变化。痰瘀生风的病机特点是痰瘀阻络、筋脉失养,也相当于是血虚的情况,是痰郁阻碍了血的运行通道,让血不能正常的输布到相关的组织器官出现的。

从表面上看,我们讲的六型的内风的情况,要么是因为热盛,要么是阴虚。阴虚也包括血虚的这种情况。所有的风证就只有这两种情况,要么就是实证,如热极生风、痰郁生风,要么是虚证,如肝阳化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血燥生风。痰瘀生风,一般是因为饮食不注意引起的,比如我们经常吃肥甘的东西、大荤大腻的东西,引起脾的功能出现了障碍,致使身体肥胖,过多的营养在体内形成了痰瘀的情况。痰瘀阻碍了身体气血运行的通道,气血因为不能正常输布,导致了气血亏虚(实际是不亏的)而生风的情况。痰瘀生风这一类型一般导致的后果都非常的严重,特别容易出现脑梗塞和脑出血的情况,所以大家的饮食应该特别的注意,以清淡素食为主,现在几乎每个人都不缺少营养,天天像过年一样,吃的非常的好,但是好东西是不能吃那么多的,吃太多,不能正常的运化出去,留在身体里面,对身体会造成非常大的损害。

我们来看一下内风和外风的关系和区别。外风的病因病机是外感风邪,肺卫失宣。临床表现是发热、恶风、汗出、脉浮数,外感风邪表证的一个症状。内风都属于肝风内动的情况。它可以是邪热炽盛,火毒灼伤肝经,热极生风的情况。热极生风在临床表现是高热、抽搐甚至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如果是肝阳化风,会出现眩晕,震颤甚至是昏倒、半身不遂。阴虚风动会出现痉挛蠕动,手脚蠕动,伴阴虚的一个证。血虚生风出现眩晕、震颤、肢体麻木,伴有血虚的症状。血燥生风会出现皮肤干燥瘙痒、肌肤甲错的情况。痰瘀阻络变生内风,一般是形体比较肥胖的人,出现半身不遂、突然中风,也就是我们说的脑梗塞和脑出血的情况。这是外风和内风的一个关系和区别。这个是需要记住的,大家可以把它画成一个表格。

二是内寒。内寒是脏腑的阳气比较虚弱,温煦的、气化的功能减弱导致虚寒内生,或者是寒邪偏盛导致的病理变化。因为寒是从身体里面生的,所以我们又称寒从中生,或者说里寒。内寒的病机特点是阳虚或者说阴盛。它的病变性质为寒,有虚实的区别。身体里面阳气虚的话,阴气就相对来比较盛,肌体阳气不够,阴寒内盛,阳的温煦作用减弱使脏腑表现出病理性的功能减退的变化。以冷、白、稀、润、静为内寒的临床特点。其中冷是最基本的一个特点,冷就会出现畏寒,四肢感觉冷。白,面部、舌头会出现白色的变化。稀,就是身体内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出现清稀,比如痰饮比较稀白、流清鼻涕、大便比较稀薄。润,就会出现舌头比较润,口不渴的情况。静,就是精神状态比较安静、喜卧。

这个就是我们所说的阳虚,阳虚生内寒,阳气虚塞,寒从中生的病理变化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身体的温煦功能出现了障碍,虚寒就从里面生了。出现面色苍白、形寒肢冷、阳热不足的症状。或者因寒性凝滞,使得我们运动减缓。寒性还有收引的作用,会使筋脉收缩,血运行迟缓,出现筋脉痉挛、肢体痹痛的病变。第二个,因为阳气的不足,阳的气化的功能减退,水液就不能正常的温化,从而导致阴寒性的病理产物的积聚和停滞。水液的停滞就会导致水湿痰饮,然后出现尿、痰、鼻涕、口水等排泄物比较清冷或者是拉肚子或者水肿这一类的变化。

内寒和外寒的关系。外寒是指六淫里面的寒邪,寒邪有两种情况,一是伤寒,寒袭体表,大部分是感冒的情况,如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痛、骨节疼痛、脉浮紧。二是中寒,就是寒邪直接损伤身体的脏器,特别是损伤脾胃的功能,脾胃的升降功能失常,出现胃肠的冷痛、呕吐、不愿意吃东西、肠鸣腹泻,一般伴有恶寒、头疼痛的症状。内寒是因为阳气不够,阴寒内生,温煦、气化的功能出现了障碍,会出现的临床表现是形寒喜暖、四肢不温,或者呕吐清水、下利清谷、小便清长、倦怠嗜卧,病变局部冷痛。内寒的病人主要就是怕冷,你就想象一下,身体里面特别凉,像一块冰,会怎么样?这个就是阳气不足的一种情况。大家可以用一个表格的形式把它画出来。

三是内湿。内湿是脏腑功能异常,水液代谢失调而导致的水湿痰浊停聚的病理变化。内湿的病理特点是什么?是脾肾的阳虚,导致了水湿停聚。病变性质有寒化和热化的区分,即有湿热和寒湿,是虚实夹杂的情况。它形成的病证为痰饮水肿或者是泄泻、带下这一类的病变。内湿是怎么形成的?主要跟脾有关系,如果脾阳虚、脾不运湿,水液就会不化,就会停聚在那里变成湿,时间久了就变浓稠成了痰液,留的话就变成饮,积的话就成为水。因此脾的运化功能失常是痰湿内生的一个关键。但是脾阳的根源来自于肾阳,肾又主水液,肾阳不足会导致气化失常,水液也会停聚,所以说内湿的病理变化主要是和脾阳、肾阳有关系。张景岳的《景岳全书》里面说 “湿从内生者,由水不化气,阴不从阳而来也,输由脾肾之溃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内生的湿性病邪,是由于水不能由气去运化造成的,一般来说是由脾肾的阳虚造成的。湿性比较重浊粘滞,容易阻滞气机的运行。临床内湿表现出来,会因湿邪阻滞部位的不同会有不同的病理变化。湿邪停留在经络里面,就会出现头非常重,像裹着东西一样,头重如裹,身体肢体非常沉重,也会出现颈项强急,关节伸展障碍不灵活的状况。湿邪侵犯人体的上焦,会出现胸闷、咳喘。湿邪阻碍中焦,会出现胃脘部的胀满、食欲不振、口腻、口甜、舌苔比较厚腻。湿邪阻滞在下焦,会出现腹胀、拉稀、大小便不利。水湿泛溢在皮肤,会出现水肿。湿浊在女性下焦,会出现白带特别多一个病理变化。

内湿和外湿的关系和区别。外湿是指六淫里面的湿气,外湿多为气候比较潮湿或者说涉水、冒雨,居住在潮湿的环境。内湿主要是脾和肾的阳气不足,运化水的功能出现的障碍导致内湿的生成。外湿主要有这几种病机变化:①湿伤在肌表,出现恶寒、恶风、发热、头身困重、四肢酸楚的变化;②湿阻滞在关节部位,出现关节的肿痛和屈伸不利。内湿是脾失健运,水湿停聚引起的。它的临床表现有口腻、纳呆,即口里面表现很腻,不想吃东西,胸闷、呕厄、恶、脘腹痞满、头身困重、拉肚子、小便混浊、女人的白带多,以及水肿这一类的变化。

四是内燥。内燥是指体液、津液的耗伤,干燥少津的一种病理变化。内燥的病机特点是津液耗伤、阴血亏少。它的病变性质是热性的,或者是虚,或者是实,或者是虚实夹杂的。内燥的形成。《医门法律》云“有干于外而皮肤皴揭者,有干于内而精血枯涸者,有干于津液而营卫气衰,肉烁而皮着于骨者,随其大经小络,所属上下中外前后,各为病所” 。燥胜则干,内燥特点就是干。燥在外表现为皮肤的干燥,甚至是皮肤的瘙痒。燥在上面,出现鼻子、咽喉干燥、干咳少痰的情况。燥在脾胃,就会出现消谷善饥,就是特别能吃,又容易饿的情况,如我们常说的糖尿病的中消。糖尿病又叫消渴,分为上消、中消和下消。燥在下,出现便秘、小便解不出来,甚至出现下肢瘫痪的情况。燥的病理变化的一个特点就是干,它到哪个地方,哪个地方就干。燥的形成主要是七情情志的变化,如神伤血耗,大病汗、吐、下克伐太过,津液丢失太过,出血、出汗、拉肚子这种情况出现太多了,使得身体的水分不够,才会出现这种内燥的情况。或者吃了太多辛辣的,或者身体误用了温补的药物,耗伤了身体的津液。总之,就是任何可以造成身体津液损耗严重的原因,都可以出现内燥的情况。在《通俗伤寒论》这本书里面,有三句话总结的非常好,“上燥则咳,中燥则渴,下燥则结”。上燥则咳,即上焦内燥,就出现咳嗽的情况。中燥则渴,即中焦燥邪,就会出现消渴的病变,出现口干口渴的情况。下焦则结,即下焦燥热,就会出现结的情况,结指的是大小便结。大便干结,指的是便秘,小便结,指的中医的癃闭,小便排不出来。这是燥的三个特点。

内燥应该怎么治疗?首先我们要找出来,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内燥,先去对这个因进行处理,同时燥耗伤了身体大量的津液,我们也要对这个症状进行处理,所以燥的治疗是一个对因对症的双向结合的治疗。比如是热邪导致了身体津液的耗损,我们首先要清热。内燥发生以后身体出现了热证,比如肺热,肺热伤了肺经,出现了肺燥的情况,我们怎么去处理?首先,我们要清除肺经的热,要用到一些滋养肺阴的药物,像沙参、麦冬这一类的药物。

内燥和外燥鉴别。外燥的病因病机是什么呢?外感为主。 燥邪属于六淫,主要是伤肺,出现恶寒、发热、头痛、脉浮、口燥咽干、干咳少痰、痰粘难以咳出、小便短少。内燥是因为津液亏损,精血下夺,然后出现形体消瘦、皮肤干涩,上燥就干咳,中燥就烦渴、烦躁、口渴、干呕,下燥就便秘、闭经还有癃闭。

五是内火。内火一般又叫内热,是指人体脏腑阴阳气血功能失调而导致的火热内扰的病理变化。内火的病机特点是阳热亢盛、耗伤正气。它的病变性质是热性的,或是实火或是虚火。内火是或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由于气血的郁滞、或病邪郁结而导致的火热内扰。任何导致身体火热内扰的都是属于内火的原因。内火分两种,实火和虚火。

实火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阳气过盛化火。人体的阳气在正常的情况下,有养神柔筋,温煦脏腑的功能。身理之火,中医称之为少火。但是在病理的情况下,阳气太过于亢盛,耗伤身体里面的阴液,这种病理性的阳气过亢中医称之为壮火,中医学称之为“气有余便是火”。

②邪郁化火。邪郁化火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外感六淫在病理过程中都能够郁滞从阳化热化火。二是体内的病理性的代谢产物,像痰浊、瘀血、食积、虫积这一类的,均能够郁滞而化火。邪郁化火实际上是由于上面的各种因素引起的肌体阳气郁滞,气郁生热化火,实热内结所导致的。

③五志之火。所谓的五志之火,是指精神、情志的刺激影响了身体的阴阳、气血和脏腑的平衡,造成了气机郁结,还是一种郁而化火。特别肝气郁滞出现肝火的情况。

其次虚火。 虚火主要是指阴虚火旺。一般是因为津亏血少,阴液大伤,阴虚阳亢,导致虚热、虚火内生。简单的说体内的内火就是两种,一个是实火一个是虚火,实火多是阳气太多,虚火多是阴液不足引起的。

火证的特点:①热。发热,怕热,喜欢喝冷的;②红。面红、舌头红、眼睛红;③稠。分泌物和排泄物都比较粘稠,比如鼻涕之类的排泄物;④燥。口渴、咽干,大便便秘;⑤动。神情烦躁,脉数。这是火热证的共同特点,热、红、稠、燥、动。我们身体里面的火又分为五脏六腑这种火气。五脏的火,一般来说,气郁,火起于肺;大怒,火起于肝;醉,火起于脾;思虑过度,火起于心;性生活过度,火起于肾。六府的火,胃火,会出现牙痛、面颊肿大。胆火,出现眩晕、口苦。大肠火,出现便秘。小肠火,出现小便不通或者小便淋沥不止(小便解不干净)。膀胱火,容易出现腹痛,小便出现障碍。三焦火,容易出现肢体热盛,肢体比较疲倦。关于这个大家可以去看一下《黄帝内经》的「病机十九条」这部分内容。关于火的一共讲了5条,大家可以把它挑出来背一下。

外火和内火的鉴别。外火是指的外感六淫的火邪,或者说是五气化火,它的临床表现初期常有恶寒、头痛脉浮,然后出现高热、心烦、口渴、脉洪数,常出现生风动血的情况。内火有实火和虚火之分。实火有内伤脏腑,阳气亢盛的情况,主要表现内热、心烦、口渴、尿红、便秘、舌红、脉数。虚火有阴虚生内热,阴盛格阳的情况。阴虚生内热也会出现内热、心烦、口渴、尿红、便秘、舌红、脉数的症状,还会出现五心烦热、失眠、潮热盗汗、舌润红少苔。也就是说阴虚生内热除了热的症状以外还有阴虚的症状。阴盛格阳就是身热,身上感觉热,但是又想穿衣服,口渴喜欢喝热饮、热水,舌头比较淡,尿比较清,其实就是一个真寒假热的情况。

我们简单回顾一下今天讲的内容。内风和肝的有关,虽然有虚实之分,但是除了热极生风属于实以外,像痰郁生风是虚实夹杂的情况。其他的像肝阳化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都属于虚证。肝阳化风和阴虚风动的病理基础都是肝肾阴虚,但是肝阳化风多见于内伤杂病之中,以水不涵木、阴虚阳亢、上盛下虚为特征。阴虚风动多见于温热病后期,真阴亏虚,肝失所养,精血不足,血少虚多,虚风内动,所以在临床上,以手足的蠕动,伴有神倦、牙齿黑、舌象少苔、脉虚这些特征。血虚生风,因血不能养津,所以以麻木、肌肉抽搐、痉挛为特征,不像肝阳化风的抽搐、震颤,还有阴虚风动的手足蠕动这些情况那么严重。内寒主要是由脾、肾阳虚所导致的,特别是以肾阳虚衰为关键。它的病变特点为阳虚内寒的本虚证,可以导致阳气不足、水湿内停标识的症状。内湿主要是由脾的运化功能失常导致的,既脾虚生湿,病理变化主要是水湿内停为主。内寒也可以形成阳虚水停,但阳虚内寒为主。内燥,多是因为脾胃肾阴的不够,尤其是肾阴不够。它的病理变化,以肝为主,可兼有轻微的阴虚燥热的症状。火热内生也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理变化,内火有虚实的区分,通过脏腑和阴阳失调表现出来。虚火和实火的明显区别在于,虚火有明显的阴虚内热的症状,热象较实火较为轻一点,伤津的程度不严重,可以结合临床进行一个区别。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讲课的内容。由于内部的气血阴阳的障碍,产生的内生五邪(气)的病机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我们临床上经常需要考虑的致病原因,所以大家一定要好好的再看一看。

今天讲的内容特别多,知识点也非常的多,可能内容比较枯燥,但是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希望大家再结合课本好好看一下,温习一遍。

我们中医基础理论的课程,按照课本来讲大概还有两到三次的讲课内容就可以结束了。脏腑的病机这一块的内容是课本上没有的,要摊开了讲需要好几次才能够完成,我就不讲了,把这部分内容放到印刷的书里面作为大家自学的部分,这样有助于大家的一个学习,又不影响我们讲课的进度。今天晚上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神数术数中医:中医周水金


延伸阅读(中医理论中医学理论、中医经方学、麻衣神相、太乙神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易数、皇极经世四柱、六爻、风水、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国医周水金讲《中医基础理论》第二十七讲(文字讲稿)发布于2021-05-04 19:55:4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