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6日(农历三月初三

庚子年 己卯月 戊辰

      今日话题: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黄帝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农历三月初三,又称“上巳节”。春秋时期就已在流行。有三月三拜祖先 、三月三拜轩辕说法。

                  秋古柏中医根,三月三游扁鹊庙!

       鹊王庙,俗称头庙,又名扁鹊庙、鹊山祠、鹊山神应王庙。位于河北省内丘县城西21.8公里的神头村。1982年7月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乾隆十五年《顺德府志》记载:"鹊山庙者,祀扁鹊也"。内丘扁鹊庙,始建年代久远。据 《魏书·地形志》载:"中丘前汉属常山,后汉,晋属赵国,晋乱罢,太和二十一年,复有中丘城,伯阳城,鹊山祠"。太和即北魏孝文帝年号,二十一年即公元497年,中丘即今内丘县

不通五运六气,遍读方书何济?

       在现存中医书籍中最先论述运气学说的见于《内经》的

      天元纪大论、

       五运行大论、

       六微旨大论、

       气交变大论、

       五常政大论、

       六元正纪大论、

     至真要大论等七篇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黄帝问曰:呜呼,远哉!天之也,如迎浮云,若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极。夫子数言谨奉天道,余闻而藏之,心私异之,不知其所谓也?愿夫子溢志尽言其事,令终不灭,久而不绝,天之道,可得闻乎?

  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明乎哉问!天之道也,此因天之序,盛衰之时也。

  帝曰: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

  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

  少阳之上,气治之,中见厥阴。

  阳明之上,气治之,中见太阴。

  太阳之上,气治之,中见少阴。

  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

  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

  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

  本标不同,气应异象。

  帝曰:其有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太过,何也?

  岐伯曰: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来气有余也。

  帝曰:至而不至,未至而至,如何?

  岐伯曰: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则病。

  帝曰:善。请言其应。

  岐伯曰:物生其应也,气脉其应也。

  帝曰:善。愿闻地理之应六节,气位,何如?

  岐伯曰: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复行一步,水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复行一步,君火治之。

  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土位之下,风气承之;风位之下,金气承之;金位之下,火气承之;君火之下,阴情承之。

  帝曰:何也?

  岐伯曰: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

  帝曰:盛衰何如?

  岐伯曰: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邪则变甚,正则微。

  帝曰:何谓当位

  岐伯曰:木运临卯,火运临午,土运临四季,金运临酉,水运临子,所谓岁会,气之平也。

  帝曰:非位何如?

  岐伯曰:岁不与会也。

  帝曰:土运之岁,上见太阴;火运之岁,上见少阳,少阴;金运之岁,上见阳明;木运之岁,上见厥阴;水运之岁,上见太阳;奈何?

  岐伯曰:天之与会也,故天元册曰天符。

  天符岁会何如?

  岐伯曰:太一天符之会也。

  帝曰:其贵贱何如?

  岐伯曰:天符为执法,岁位为行令,太一天符为贵人

  帝曰:邪之中也奈何?

  岐伯曰:中执法者,其病速而危;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中贵人者,其病暴而死。

  帝曰:位之也,何如?

  岐伯曰:君位臣则顺,臣位君则逆。逆则其病近,其害速;顺则其病远,其害微;所谓二火也。

  帝曰:善。愿闻其步何如?

  岐伯曰:所谓步者,六十度而有奇。故二十四步积盈百刻而成曰也。

  帝曰:六气五行之变何如?

  岐伯曰:位有终始,气有初中,上下不同,求之亦异也。

  帝曰:求之奈何?

  岐伯曰: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日岁立,谨候其时,气可与期。

  帝曰:愿闻其岁六气,始终早晏何如?

  岐伯曰:明乎哉问也。甲子之岁初之气,天数始于水下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二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三之气,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四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五之气,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六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所谓初六天之数也。

  乙丑,初之气,天数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二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三之气,始于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四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五之气,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六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所谓六二天之数也。

  丙寅,初之气,天数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二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三之气,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四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五之气,始于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六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所谓六三天之数也。

  丁卯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二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三之气,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四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五之气,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六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刻于下水百刻。所谓六四天之数也。次戊辰岁初之气复,始于一刻,常如是无已,周而复始。

  帝曰:愿闻其岁候何如?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日行一周,天气始于一刻。日行再周,天气始于二十六刻。日行三周,天气始于五十一刻。日行四周,天气始于七十六刻。日行五周,天气复始于一刻,所谓一纪也。

  是故寅午戌岁气会同,卯未亥岁气会同,辰申子岁气会同,已酉丑岁气会同,终而复始。

  帝曰:愿闻其用也。

  岐伯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

  帝曰:何谓气交?

  岐伯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

  故曰: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此之谓也。

  帝曰:何谓初中?

  岐伯曰:初凡三十度而有奇?中气同法。

  帝曰:初中何也?

  岐伯曰:所以分天地也。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初者地气也,中者天气也。

  帝曰:其升降何如?

  岐伯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

  帝曰:愿闻其用何如?

  岐伯曰: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

  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帝曰:善。寒湿相遘,燥热相临,风火相值,其有闻手?

  岐伯曰:气有胜复,胜复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变,变则邪气居之。

  帝曰:何谓邪乎?

  岐伯曰: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

  故气有往复,用有迟速,四者之有,而化而变,风之来也。

  帝曰:迟速往复,风所由生,而化而变,故因盛衰之变耳。成败倚伏游乎中,何也?

  岐伯曰: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

  帝曰:有期乎?

  岐伯曰:不生不化,静之期也。

  帝曰:不生化乎?

  岐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

  化有小大,期有近远。

  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

  故曰:无形无患,此之谓也。

  帝曰:善。有不生不化乎?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与道合同,惟真人也。

  帝曰:善。

五、《黄帝内经》的学术思想

《黄帝内经》接受了我国古代唯物的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将人看作整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宇宙万物皆是由其原初物质“气”形成的。在“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的观念指导下,将人与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人的一切正常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与整个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为了进一步明确这一点,拟从以下几方面加以阐述:

(一)“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如同老子所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其上不皎,其下不昧”,“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这都是在说构成世界的原初物质——形而上者的“道”。宋钘、尹文将这种原初物质称之为“气”。《黄帝内经》受这些学说的影响,也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在天地未形成之先便有了气,充满太虚而运行不止,然后才生成宇宙万物。如《天元纪大论》:“臣積(稽)考《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珝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这其实是揭示天体演化及生物发生等自然法则。在宇宙形成之先,就是太虚。太虚之中充满着本元之气,这些气便是天地万物化生的开始。由于气的运动,从此便有了星河、七曜,有了阴阳寒暑,有了万物。阴阳五行的运动,总统着大地的运动变化和万物的发生与发展。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

《黄帝内经》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关,是相参相应的。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无时无刻不对人体发生影响。《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是说人和宇宙万物一样,是禀受天地之气而生、按照四时的法则而生长的,所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也说:“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人生天地之间,人必须要依赖天地阴阳二气的运动和滋养才能生存,正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脏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人体的内环境必须与自然界这个外环境相协调、相一致。这就要求人对自然要有很强的适应性。比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这明显是水液代谢方面对外环境的适应。人的脉象表现为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同样是由于人体气血对春夏秋冬不同气候变化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以此达到与外环境的协调统一。如果人们违背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养生之道,就有可能产生病变。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阳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就是一日之内、日夜之间,人体也会随天阳之气的盛衰而相应变化。如果违反了客观规律,也会受到损害。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人与自然这种相参相应的关系在《黄帝内经》中是随处可见的。无论是生理还是病理,无论是养生预防还是诊断与治疗,都离不开这种理论的指导。

(三)人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体

  人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体,这在生命开始时已经决定了。《素问·生气通天论》说:“生之本,本于阴阳。”具有生命力的父母之精相媾,也就是阴阳二气相媾,形成了生命体。诚如《灵枢·决气》所说:“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生命体形成之后,阴阳二气存在于其中,互为存在的条件。相互联系、相互资生、相互转化,又相互斗争。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这两句话精辟地解释了人体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

  从人体的组织结构上看,《黄帝内经》把人体看成是各个层次的阴阳对立统一体。《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故背为阳,阴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黄帝内经》还把每一脏、每一腑再分出阴阳。从而使每一层次,无论整体与局部、组织结构与生理功能都形成阴阳的对立统一,所以说人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体。

(四)人体是肝心脾肺肾五大系统的协调统一体

《黄帝内经》所说的五脏,实际上是指以肝心脾肺肾为核心的五大系统。

  以心为例:心居胸中,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主神明,主血脉,心合小肠,生血、荣色,其华在面,藏脉、舍神、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谈心的生理、病理时,至少要从以上诸方面系统地加以考虑才不至于失之片面。因此可以每一脏都是一大系统,五大系统通过经络气血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体。这五大系统又按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相互协调、资生和抑制,在相对稳态的情况下,各系统按其固有的规律从事各种生命活动。

(五)《黄帝内经》的生命观

《黄帝内经》否定超自然、超物质的上帝的存在,认识到生命现象来源于生命体自身的矛盾运动。认为阴阳二气是万物的胎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万物之能(读如胎)始也。”对整个生物界,则曰: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又曰:天地合气,命之曰人。阴阳二气是永恒运动的,其基本方式就是升降出入。《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生降出入,无器不有。”《黄帝内经》把精看成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生命的原动力。《灵枢·本神》说:“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在《灵枢·经脉》还描绘了胚胎生命的发展过程:“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这种对生命物质属性和胚胎发育的认识是基本正确的。

(六)《黄帝内经》的形神统一观

《黄帝内经》对于形体与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做出了的说明,指出精神统一于形体,精神是由形体产生出来的生命运动。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视),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这就将视听嗅味等感觉认为是由于气血津液注于各孔窍而产生的生理功能。对于高级神经中枢支配的思维活动也做出了唯物主义解释。《灵枢·本神》说:“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之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如此描写人的思维活动基本上是正确的。在先秦诸子中对神以及形神关系的认识,没有哪一家比《黄帝内经》的认识更清楚、更接近科学。关于形神必须统一、必须相得的论述颇多,如《灵枢·天年》:“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又《素问·上古天真论》:“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如果形神不统一、不相得,人就得死。如《素问·汤液醪醴》:“形弊血尽……神不使也。”又《素问·逆调论》:“人身与志不相有,曰死。”《黄帝内经》这种形神统一观点对我国古代哲学是有很大贡献的。

对话实录(2020.02.22,农历正月廿九

上期回顾:解密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五运六气论述!《新冠六十天对话实录》二!

      对话一:瑞雪自天降,神州披银装,身居清静府,情怡心舒畅,虽处异乡地,尘事挂腹肠,抬头问天公?何日可还乡!

      对话二:壬水,足太阳膀胱经寒水,主证脉法源流。经曰:膀胱者,津液之府也,与肾为表里,号为水曹椽,又曰玉海,足阳阳是其脉经也。总通于五藏,所以五藏有疾,则应膀胱,膀胱有病即砬胞囊也。伤热则小便不利,热入膀胱则其气急,而小便黄涩也。膀胱寒则小便数清白也。又水发则其根在膀胱,四肢瘦小,而腹反大是也。又膀胱咳久不已,传之三焦,满而不欲食也。然上焦主心肺之病,人有病,则食不入,寒则神不守,池下利不止,语声不允也。实则上绝于心,气不行也,虚则引热气于肺。共三焦和,则五藏六腑之全和,逆则皆逆。膀胱经中有厥气,则梦行不快;满胀,则小便不利下,脐下重闷或肩痛也。绝者三日死,死在鸡鸣之时。此膀胱虚实寒热,逆顺生死之脉法也。        《主治备要》云:是动则病,气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拨,脊痛腰似折。髀骨不可以曲伸,如结断似裂,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卤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腂脚皆痛,足小指不用。

    《脉诀》云;左尺,膀胱肾经之所出也,先以轻手得之,是膀胱经属表;后以重手得之,是肾属里,命门与肾脉循骨而行,持脉指法,按至骨上得之为沉脉;又重手按之,脉道无力者为濡脉,举手来疾流利者为滑脉,此乃沉濡而滑,命门与肾脉不病之状也。命门与肾部近骨,若出于骨上,见于皮肤血脉筋骨之间,是其浮脉也,入而至骨,是共沉脉也!故其谒曰:十二经脉,浮沉迟数,寒热虚实,运用明确,辨证施治,药起沉疴,仁术广普,天民安和!流传于世,金口颂歌!

      对话三:现在春寒,当然余寒内蕴,这是自然。百肺朝肺,清净之府舍庚辛为用,篇中载明,有时间了多看便知,全在己悟!人人不同,各从天命!群病群治,同源同病,大锅煎药,起死回生,病多医少,祸害无穷!医误其理,枉丧愚命,天理难容,医者命倾!后天二月初二,青龙抬头日!传承的都是即将灭绝的医学文化中华民族的医学至宝!愚者多,智者少,能挨西医刃宰,不以中医法调!

      对话四:现在微信多好,女借此屏卖俏,粉脂涂面自为妙,毒深入骨不晓!唯有志同道合少,手机微博传医道,为弘民族大医道,甘愿寢饭胸后抛!

      对话五:手阳明大肠经庚金用事,经脉走至,致病源流,证治所示!经曰,大肠者,肺之府也,传遂之司,号曰监仓之官。肺病久,则传入大肠,手阳明是其经也。寒甚则池,热甚则结,绝则利下不止而死。热甚则便血。又风中大肠则下血不止。又实热则胀满而大便不通;虚寒则滑池不止。大肠者,乍虚乍实,乍来乍往,寒则溏泻,热则后重,有积物则发寒栗而颤战,热则发渴如疟状。积冷不去,则当脐痛,不能久立,痛己则池白物是也。虚则喜满喘嗽,咽中如核妨矣。此乃大肠寒热虚实,生死逆浈脉证之法律。

     《脉诀》云:右寸大肠肺脉之所出也,以轻手得之,是大肠脉属表;后以重手得之,是脉属里。肺合皮毛,肺脉循皮毛而行。持脉指法如三数重,按至皮毛而得之者,为浮脉;稍稍加力,脉道不利,为涩脉;又稍加力,脉道缩入关中,上半指不动,下半指微动者,为经脉。此乃浮涩而短,脉不病之状也。肺脉本部出于皮毛之上,见于皮肤之表,是其浮脉也,入于血脉肌肉之分,是其沉脉也。肺脉之象,尽现指底。

     《主治备要》云: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痛,肩前痛,大指次指病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则寒颤不复!

      对话六:医理阐微,手少阳三焦经。三焦,手少阳经,为父气;解,三焦者,人身之三元之气也,号曰中清之府, 总领五脏六腑,荣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上下内外左右皆通也。共于灌体周身,和内调外荣养左右,宣通上下,莫大于此也。又名玉海水道,上则曰三管,中曰霍乱,下则曰走池,名虽三而归一,有其名而无其形,亦号曰孤独之府。而卫出于上,荣出于中,上者络脉之系也,方又属膀胱之宗始,主通阳明、调虚实,主呼吸道路。有病则善腹胀气满,小腹坚溺不得出,大便窘迫燥硬,溢则作为上吐,留则作胀腹满,手少阳是其经也。又上焦实热,则额汗出而身无汗,能食而气不利,舌干口焦咽闭之类,腹肌胁痛。寒则不入食,吐酸水,胸背引痛,咽干津不纳也。实则食己而还出,呕吐膨胀然不乐。虚则不能制下遗溺,头面肿也。下气不上,上气不下,关格不利也。宽则下利不止,溏泻、饮食不消,顽谷不化,中满膨胀。虚则肠鸣水声有音也。下焦实热,则小便不通,大便亦难苦重也。虚寒则大小便池下不止也。三焦之气和则内外和,逆则内外逆也。故云: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此三焦虚实寒热,主生死逆须之机也!观其经脉,知其病源!易通天地之理,现世人心叵测!

      此文来源于通玄真人对话实录。仅供参考!医者自悟!传承的都是即将灭绝的医学文化,中华民族的医学至宝!

      以下部分为初之气“大寒“到“春分”与通玄真人的对话实录!


解密中医古籍:解密中医古籍:宋·太医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治伤寒!(附中华抗疫视频五集)

《新冠六十天,对话实录三》

解密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五运六气论述!《新冠六十天对话实录》一!

解密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五运六气论述!《新冠六十天对话实录》二!

雨水惊蛰

      2020年2月19日(农历正月廿六)(雨水)打赢疫情阻击战、这些食物都是战”疫”标兵!

      2020年2月20日(农历正月廿七毛主席中国人健康靠中医不是靠西医!

      2020年2月21日(农历正月廿八科学在爬山,中医在山顶等了几千年了!

      2020年2月22日(农历正月廿九解密中医古籍:张元素《医学启源》之五脏六腑,除心包络十一经脉证法!

2020年2月23日(农历二月初一) 解密中医古籍:陈士铎《石室秘录》之瘟疫治法

2020年2月24日(农历二月初二解密中医古籍:吴有性《瘟疫论》之原病、温病初起、统论疫有九传治法!

2020年2月25日(农历二月初三解密中医古籍:吴谦《医宗金鉴》之瘟疫总括、瘟疫、风瘟!

2020年2月26日(农历二月初四解密中医古籍:陈士铎《辨证录》之瘟疫门、春温门!

2020年2月27日(农历二月初五解密中医古籍:宋·赵洁·太医院《圣济总录》之庚子岁图、伤寒疫疠!

2020年2月28日(农历二月初六解密中医古籍: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之医方·治瘟疫瘟疹方、治肺病方!

2020年2月29日(农历二月初七解密中医古籍:张璐张氏医通》之白虎汤(玉函)、小柴胡汤(玉函千金名黄龙汤)!

2020年3月1日(农历二月初八解密中医古籍:虞抟《医学正传》之瘟疫(附∶大头天行病 虾蟆瘟)

2020年3月2日(农历二月初九解密中医古籍:龚信《古今医鉴》之温疫·人参败毒散·升麻葛根汤·二圣救苦丹!

2020年3月3日(农历二月初十解密中医古籍:张仲景伤寒论》之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小柴胡加桂枝汤!

2020年3月4日(农历二月十一解密中医古籍: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之伤寒方上发汗汤第五·解肌汤!

2020年3月5日(农历二月十二(惊蛰)解密中医古籍:吴谦《医宗金鉴》之六气客气主病歌、柴葛解肌汤、大柴胡汤

  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更是干支卯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公历3月5-6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345°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惊蛰时间在公历3月5-6日之间这是正确的。以前有人说"时间点在农历每年二月初一前后",这是不对的,农历与公历日期是较大的出入。

这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这时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神数术数中医:协定方


延伸资源下载(中医疗法理论,中医文献古籍、中医经方学、麻衣神相、太乙神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易数、皇极经世四柱、六爻、风水、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解密中医古籍:三月三游扁鹊庙!《黄帝内经》五运六气论述!《新冠六十天对话实录》三!发布于2021-05-05 20:15: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