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播放列表

中药炮制 中药炮制2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应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发展出来的一种独特的制药技术。中药炮制方法多种多样,主要目的在于减毒与增效,更好地满足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灵活用药的要求。

 
 

 

药物炮制是传统中药的一大特色,是西草药所没有的。亚洲地区常用中草药国家中,越南有部分药材需炮制,日本的汉方医,用药种类和中医相仿,但其药物除粉碎之外,一般不加炮制,仅炮制地黄、附子等有限的几种,因此其汉方药也没有炮制学这一内容,而韩国则仅有人参的炮制品红参(高丽参)。

 

古代的炮制

 

中药炮制具有悠久的历史

“炮制”一词的前身是“炮炙”。"炮"和"炙"是古代用火加工食物或药物的两种方法。两字合为一词,就成了制备中药的总称。南宋以后又多用发音、意义相同的“炮制”。

古代本草著作和医药典籍多记载有中药炮制的内容。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五十二病方》中已经有中药炮制的记述,例如燔、煅、熬、醋渍等方法。成书于南北朝刘宋时期的《雷公炮炙论》,总结了前人炮制方面的记述和经验,是中国第一部炮制专著。这与后来明代缪希雍的《炮炙大法》和清代张仲岩的《修事指南》并称中药炮制学的三大代表性著作。

《雷公炮炙论》成书以后,流传不广,直到北宋末唐慎微的《证类本草》才大量引用,原书早已亡佚。该书融医家、家炮制法于一体,并非医家炮制法专集。道家炮制法程序繁复、忌讳众多,所以明末医家李中梓指出:“古法制药如雷敩,失之太过。”但雷公炮制法程序规范,重视炮制前药物真伪鉴别,对制药环境、制药工具与辅料的种类,用火或水等都有明确规定,所需药物剂量、炮制时间均很精确,是为古代制药优良传统的集中体现。该书许多实用的炮制法多为后世本草引录,例如压油取霜法、分部用药(如当归分头身尾)、辅料多样化,以及其中的炮制理论,均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中药炮制发展到南宋,业已基本定型。北宋官府首次创立官药局,对药物炮制制剂形成了比较健全的管理制度和制作规范。药局官员主编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和剂局方》)是官药局的成药配制专书。书中的成药制备法、药物名下的炮制法,最能体现宋代药物炮制和制剂的水平。南宋时,药局官许洪编辑了《指南总论》,附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后。其中“论合和法”、“论炮炙三品药石类例”等节,多为实用的医家药物炮制法。

宋代药物炮制的一大变化,是完成了药物从“煮散”到“饮片”过渡。

明朝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载药1892种,其中330味药有“修治”专项,李时珍收集的炮制资料来源总计有五十多种,最早的来自《名医别录》的炮制经验。李时珍归纳的炮制方法有数十种,如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加料制、制霜、制曲等。

清代医药学家徐大椿提出"四制":"或制其形,或制其性,或制其味,或制其质"。

制其形:就是对药物全体进行净选和粉碎,去掉杂质和非药用部位。

制其性:即消除药物的毒性,以及过寒过热之性。

制其味:药物都有各自的气(气嗅)、味(五味)。

制其质:药物的质地电可能影响服用。

古代的中药炮制制剂到明清时期已达高峰。商业竞争固然促进了炮制技术的百花齐放,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药物炮制法,但为了“包装”药品而兴起的商业炮制则属于过度炮制或无益炮制。明代张景岳就提到,附子过煮,全失辣味,热性俱失,那就形同萝卜了。

中药为什么要炮制

 

大多数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成为饮片之后才能入药。2010版《中国药典》收载了591种中药材,其中446种同时专门列出了饮片专项,约占75%,共涉及647个饮片规格。并明确将中药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等置于饮片条款下,中成药处方中药味全部改用饮片名表述。这是因为临床直接使用的是饮片而不是原药材,所以很多中药材不炮制是不能直接入药的。

原药材经过炮制以后,除了外形改变,其化学成分也可能产生多方面的变化,即一些成分含量增加或减少,或某些化学结构类型发生改变等。例如,人参在蒸制过程中,丙二酸单酰基人参皂苷会因受热水解脱去丙二酸,天然的原苷被水解为次级苷,部分天然S-构型的人参皂苷转变为R-构型,从而产生红参的特有成分。又如,酒制黄连有利于生物碱成分的溶出。这些化学成分的变化往往导致中药的功效、药理活性亦随之改变。

中药炮制还与用药安全密切相关,临床上出现的一些中药毒副作用事件,不少是因炮制不规范所致的。据报道,过去20年当中,在中国内地出现过将近5000例附子中毒事故;港也曾发生过服用了未经规范炮制的川乌或草乌导致中毒的事故。有专家曾检测过四川江油生产的各种附子炮制品的主要毒性成分乌头碱、中乌头碱和次乌头碱发现,与生附子相比,不同炮制品中三者的含量差别范围在3.91%~34.8%。由此可见临床使用附子时应特别注意炮制品的选择及其用量。

中药炮制的现代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药炮制的科学研究日益深入。古代丰富的炮制经验成为寻找药物减毒增效方法的宝库。现代炮制研究不仅证实了中药炮制的科学性,同时也为选择低成本、高效用的炮制法提供了可靠依据。目前,中药炮制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研究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现代中医药界常爱讲的另一句话是: “遵古炮制。”实际上,千百年来中药炮制的工艺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是遵《雷公炮炙论》之古还是遵《本草纲目》之古?而且,有些中药古今炮制方法并不一致。如何炮制首乌,《本草纲目》“修治”项下记载: “竹刀刮去粗皮,米泔水浸一夜,切片。用黑豆三升,每次用三升三合三勺,以水泡过,砂锅内铺豆一层,首乌一层,重重铺尽,蒸之。豆熟,取出去豆,将何首乌晒干,再以豆蒸。如此九蒸九晒,乃用。”古时强调何首乌要“九蒸九晒”,但是,当前何首乌炮制的方法主要有黑豆汁蒸、黑豆汁炖、清蒸、豆汁黄酒蒸、高压蒸,炮制时间3~40小时不等,并未完全沿用古代的炮制方法。

传统的炮制是手工作坊式的,以个体生产为主,目前处于转型期,多数中药生产企业已采用机械化或半机械化的洗药、切药和炒药设备。在向规范化生产迈进的过程中,现代研究也对炮制工艺进行了探讨,如最佳炮制工艺评价以及传统炮制设备的改进等。

目前,对于中药炮制,除国家标准外,尚有地方标准,不同省区以及不同厂家,采用的炮制方法也有所不同。例如,对于天麻、天南星、大黄等药材的炮制,《中国药典》《湖南省中药材炮制规范》《福建省中药炮制规范》所规定的方法不尽一致。

专家对香港市场常用的多种中药饮片进行系统调查后发现,香港地区的炮制方法与中国内地有所不同。海外市场的中药多数来自香港,香港饮片市场情况也反映出国际市场的现状。

对这种"一药数法,因地而异"的现象应加以整顿,如对中药炮制前后的化学和药理变化进行活性研究,探索中药炮制的内在机理,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统一的炮制规范。以炮制常用的辅料为例,醋用哪个品种?红醋、白醋、还是黑醋?酒是白酒还是黄酒?酒精浓度多少为宜?

尤其是中药炮制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更是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检验往往依靠业界人士的经验判断,如制川乌时“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制何首乌时“蒸至内外均呈棕褐色”等,主观性比较强,缺乏科学客观的质量评价标准。


延伸阅读(中医理论,中医学理论、中医经方学、麻衣相、太乙神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数、皇极经世四柱六爻风水、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中药炮制,把“毒药”变良药,良药增药效发布于2021-05-06 17: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