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湖州村落的形成期


二、先秦历史传说与地名故事

有关尧、舜、禹与湖州的传说不少。“顾渚之波 ,尧市之坞深深”,清同治《长兴县志》卷十《山》记载有尧市山和舜田:“县西北四十一里,高一百四十丈,周十里,一名石门山。山上有尧市,尧时洪水,居民于此作市,因名。

有缆船石,石上多孔,人以为缆船处。山下田,父老号曰舜田。俗传舜耕于此,呼为舜哥米。山上有池,广一亩,生野荷,山之右,高山岩上有石门庵,宋时高僧净端居此。有尧庙、舜庙,在隔涧金山下。”关于“尧市山”的记载,在《山墟名》《舆地纪胜》《吴兴杂录》等典籍中亦多有辑录。元代杨维桢有《尧市山》诗曰:“湖山七十二,西峰郁相缪。抔饮有尧井,象耕余舜丘。相传十日出,大浸稽天流。生民窃生理,托市兹山头。只今东震水,双雷没如沤。仁人感地脉,望望终南愁。”清同治《长兴县志》卷二《古迹》,还引周处《风土记》:“太湖中大雷、小雷二山,相距六十里,其间即雷泽,舜所渔处也。”

至于夏禹的传说就更多了。大禹治水使“三江既入,震泽底定”,震泽即太湖,禹治太湖,足迹自然遍及湖州。禹之祖父颛顼、七世孙夏王杼,在传说和史载中,都与湖州有关联。据宋嘉泰《吴兴志·卷四山·衡山》载:“《左传》襄公三年(前296)楚子重伐吴,克鸠兹至于衡山。山谦之《吴兴记》曰:衡山一名横山,今俗呼横山。春秋鸠兹城。《统纪》云:晋初衡山崩,见颛顼冢,有营丘图,九首鸠兹。”颜真卿《杼山妙喜寺碑铭》:“州西南杼山之阳有妙喜寺者,梁武帝之所置也……山高三百尺,周回一千二百步。盖昔夏杼南巡之所。

今山有夏王村,山西北有夏驾山,皆后杼所幸之地也。……从草堂东南屈曲,有悬岩……西北五十步,至避它城。按《说文》云:‘它,蛇也。’上古患它(蛇)而相问:得无它(蛇)乎?盖往来之人筑城以避它(蛇)也。有处士竟陵子陆羽《杼山记》所载如此。”在《碑铭》的最后,颜真卿还总括性地说:“夏王南巡,山名是因。……避它城古,垂钓台堙。棚以桂结,浦由黄申。”宋《太平寰宇记》也说:“今(杼)山上有古城曰‘避它’。”杼山西北有夏驾山,属长兴地界。

张玄之《山墟名》云:昔帝杼南巡于此山,因而名之。山上有石鼓,高一丈,下有磐石为足,谚曰石鼓鸣,则三吴有兵。元代杨维桢有《夏驾石鼓辞》诗云:“周家十圆鼓,散落陈仓野。犹有夏驾石,盘盘驾之下。”

在德清的三合乡封山和禺山之间,即下渚湖一带传说为古防风国。唐《元和郡县志》载:“有封山在武康县东十八里,封、禺之山为防风国故地也。”防风氏是远古防风国的创始人,又名“汪芒氏”,或曰“汪罔氏”,是天下汪姓的始祖。宋罗泌《路史·国名纪》注引《吴兴记》:“吴兴西有风山,古防风国也。下有风渚,今在武康东十八里。天宝改曰防风山,禺山在其东二百步。”按《国语·鲁语下》说法:“昔禹致群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当禹得知防风氏迟到是因赴会稽的途中,适逢天目山“出蛟”,苕溪河“泛洪”,防风氏忙于救人而误了会期时,后悔不已。于是禹敕封防风氏为防风王,令防风国建造“防风祠”供奉防风神像。据传,禹还亲临防风国参加防风王的第一次祭祀仪式。时至今日,三合二都的防风庙,每年的农历八月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举行三天防风王庙会。这样的传说故事,既满足了对于古籍史实的传承,而又能很好地将当地居民对祖先的敬仰融入其中,给人以美好的想象。

位于下渚湖北岸的防风山又名风山、封山、风渚山,唐天宝六年(747)改今名。传说不是信史,然而,传说能够传于后世,总是有一定的依据。千百年来,尧、舜、禹与湖州的传说,防风氏治水的佳话源远流长,间接地反映百姓改善自然环境的强烈意志和实现安全宜居的美好愿望。非常有意思的是,在湖州有关尧、舜、禹的传说之地与夏商周的聚落空间分布高度重合,尧市山所在的长兴水口、杼山所在的湖州妙西、防风所在的德清三合,都位于山麓冲积扇,都是湖州史前和先秦遗址最多的区域之一,是新石器时代和先秦时期湖州聚落的密集区,都是湖州古人类最早的宜居之地。水口妙西商周土墩墓密布,三合刘家山三王殿有马家浜文化遗址,禺山南坡有商周聚落遗址,这些似乎都可以佐证传说绝非空穴来风。

按《史记·吴太伯世家》的记载,商朝末年,“太伯奔荆蛮,自号勾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余家,立为吴太伯”。到春秋战国时期,吴、越、楚,几度征战几度合,在湖州留下太多的春秋事、战国情,繁华逐流水而过,留给湖州的是众多古迹与古地名。周灵王二年(前570),吴国在鸠兹至衡山一带大败楚国精兵,衡山之战的“鸠兹”“衡山”,据西晋杜预考证,“横山在吴兴乌程县南,晋初横山崩见九首鸠兹,颜鲁公石柱有春秋鸠兹”。衡山战争的胜利,使吴对楚的战争转向全面进攻。楚为了牵制吴国,也联合越国攻吴,吴越之间征战频繁。

周敬王六年(前514)阖闾即位吴王,在姑苏筑阖闾大城,并派弟夫概在今长兴筑城(因城狭而长名长城),在太湖边筑“三城三圻”训练水军和步骑。城屯步骑、圻驻水军,每圻相隔20里,并与陆地的三城相连,吴城连斯圻(今长兴山)、彭城连石圻(今长兴弁山北麓)、邱城连芦圻,水陆两军遥相呼应。吴城、彭城分别在今长兴县夹浦和新塘,邱城在今太湖度假区,扼太湖小梅口。

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吴越战于槜李(今嘉兴桐乡),越王勾践战败吴军,阖闾受伤而死,其子夫差即位。明万历《湖州府志》记载德清有吴憾山,是吴王夫差伐越筑垒之处。《读史方舆纪要》引《城冢记》说:“昔吴王夫差憾越王伤其父,进军伐之,筑垒于此。”吴憾山下为马厄河,嘉靖《德清县志》载:“昔吴王夫差憾越王伤其父足,率兵伐越,马厄于此,下为马厄河。”乾元山,曾名吴羌山,雍正《浙江通史》云:“吴王筑城于此。”新市镇西北有小村名胡郊兜,清康熙《德清县志》记载:“夫椒兜在新市西栅外,俗名胡椒,疑即春秋时夫差败越处。今太湖有夫椒山,恐非战地也。”德清莫干山因春秋末年,吴王阖闾派干将、莫邪在此铸成举世无双的雌雄双剑而得名。

长兴除了最著名的长城及“三城三圻”之外,尚有诸多吴国遗迹。如西顾山,一名吴望山,在长兴县北四十九里,高千丈。《山墟名》云:“西顾山,昔吴王阖闾登姑苏,望五湖,顾见此山,因名之。”夫概之顾渚山,在县西北三十里,《山墟名》曰:“昔吴王夫概顾其渚次,原隙平衍,为都邑之所。”夫概筑城还挖有西湖。有戍山,在县西北二里,一名夫概山,相传吴王使夫概于此筑戍城,故名。开发长兴,经营长兴,吴王带来了“批量”的命名,如昔吴采鄣山铜之九山、吴王送女之吴山、吴王阖闾时见白鹿之岩山、上概村在吴山东南即夫概故名等。

伍子胥,从一个楚国被灭族追杀的落魄者到吴国春秋五霸之一的缔造者,亦是留给湖州众多记忆的人。传说他在吕山曾建有粮仓,“胥仓”便因此得名。而长兴特产——胥仓雪藕,传说中比外地藕会多一孔,色泽白嫩口味极佳,一度作为朝中贡品。至于多一孔的原因,传说是伍子胥曾经向池塘中射一箭造成的。在长兴夹浦亦留有伍子胥相关的古地名:环沉、无胥。伍子胥在逃奔吴国,路经环沉,在村中河里洗手时,手上环子掉进河里,而名环沉村。在无胥渡口,有浣纱女帮助伍子胥躲过追兵而言“无胥”,最后却以死保持清白名节。渡口上下两村,留有上无胥与下无胥之名。另外,嘉泰《吴兴志》载,在乌程县东伍林村有伍子胥故宅,相传伍子胥避仇吴中筑居于此。

德清与越国渊源颇深,夏代“防风氏之国”所在的“封禺”之地,与后来越国的始封地“封禺”在地域上是重合的。《史记·太史公自序》曰:“少康之子,实宾南海,文身断发,鼋鳝与处,既守封禺,奉禹之祀。”因此,防风氏所守封禺,很有可能就是越国始封地之封禺。早在1941年考古学家张天方的《浙西最古的史事》中就有一个说法:“越国受封的初祖为无余,为夏少康之庶子,其初封之地,不在今山阴之会稽县,而在太湖流域之会稽郡,其地名为封禺,即今武康县。”清光初年,德清县武康金车山曾经出土青铜器“其次勾”,同铭文的有两件。铭文:“唯正初丁亥,其次择其吉金铸勾,以享以孝,用祈万寿,子子孙孙永葆用之。”其两行31字,腹下饰三角雷纹,约属于春秋时遗物,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童书业研究后认为:“越器出浙江之武康,武康或为越古都乎?”德清古代别称“余不”。

《晋书·孔愉传》记载县有“余不亭”,宋代德清地方志作《余不志》,今仍有余不弄、余不溪、余英溪等。董楚平先生考证:“余古音涂,与越字的古音(斧)极近。”陈桥驿先生考证“余不”地名时引清代李慈铭《越缦堂日记》:“盖如余姚如余暨、余杭之比,皆越之方言,犹称於越、句吴也。”并认为“余不、余英也是越语地名,其义虽不可解,而其渊源邈远可以肯定”。

越灭吴后,湖州地属越国。雍正《浙江通志》记及勾垒城(即今德清东南的勾里),说是越王勾践屯军之处,清代沈去矝《勾垒城》诗:“野水悠悠落日斜,断刀遗镞半沉沙。兴亡说尽无人会,几处墩楼噪晚鸦。”张祖定《勾垒城》诗:“几年臣妾向姑苏,甲士三千竟沼吴。伯业可怜随逝水,萧萧旧垒叫寒乌。”南浔区千金镇的西句城和德清新市的东句城,地方志记载:“据传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在此屯兵,有东西两句城之称。”与东西句城的相邻的还有千金镇的东驿达和西驿达,相传越国曾在这里设置驿站,因此得名。晋张元之《吴兴山墟名》:“武康西计岘山,范蠡师计然所居,又东南计寿山,亦以计然而得名。”

范蠡、西施在湖州的遗迹、传说很多,而最典型、最集中的莫过于德清蠡山。蠡山是水乡平原中的一座孤山,如螺浮水面。据清康熙《德清县志》记载:“昔范蠡扁舟五湖,寓居此地,属三致千金之一。”后人为纪念范蠡,命此山为蠡山,又将山北洋洋千顷的大湖,呼作“范蠡湖”,并以范蠡为“土主”,建神祠供奉。清代徐以泰曾有诗云:“白银盘漾一螺青,洞口胭脂带雨零。怪道西施曾小住,水杨柳亦学娉婷。”范蠡曾在此教乡亲们养鱼;西施教妇女们采桑养蚕,纺纱织布。“蚕花娘娘”就是对西施的尊称。直到现在养鱼和养蚕还是湖州人的强项,遍地的鱼塘与桑树是东部水乡的一道亮丽风景。曾经的“蠡山八景”中有三处跟范蠡、西施有关,“陶朱古井”在蠡山祠后殿西梢间内,一口由天然岩石形成的不规则小井,天旱不涸,其水清澈见底。

“翠岭马回”位于蠡山脚下,据传,是范蠡送西施由越入吴时,挥泪作别,催马南归的地方。蠡山村西北角的连山脚下有个地方叫西施兜,小河上有一座“西施画桥”,相传,西施随范蠡隐居在此,每天清晨站在桥上,以水为镜梳妆打扮,画桥也因此而得名,天长日久,桥石上竟被她踩磨出了“小脚印”,清晰可见。此外,在德清洛舍的三家村有西施田,钟管戈亭村有西施湾。

德清县钟管蠡山村

清范来庚修纂的《南浔镇志》的“南浔十景”,其中有“范庄莲沼”,在范庄范蠡掘池塘养鱼,创造了外河拦簖的养鱼法,并写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淡水养鱼专著《养鱼经》,附近有“范庄湾”“蠡泽”“思范桥”等地名。长兴县原蠡塘乡,也因范蠡隐居而得名,清同治《长兴县志》卷十一有载“范蠡筑蠡塘”。传说西施作吴王夫差妃时,多次游览于太湖西侧,倾情于长兴艺香山。《太平寰宇记》卷九十四载:“艺香山,一名湖陵山,在县北一十五里,高四百五十尺。”《山墟名》云:“艺香山,昔西施种香之所。”

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楚威王大败越兵,杀越王无疆,封越王无疆次子,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楚并越后,湖州属楚100余年。楚考烈王十五年(前248)黄歇在此置菰城县,下菰城遗址在云巢乡的东南隅,西北倚和尚山,北面是金盖山,东南临东苕溪,背山面水,位置优越。城垣分内外两圈,皆椭圆略带三角形。下菰城尚未经过正式考古发掘,但在遗址上仍可拣到镰形刀和印陶罐残片等战国时代遗物。明代诗人张羽赋有《下菰长烟》诗:“坡陀废垒青山侧,至今传是春申宅。三千剑履化为尘,蔓草苍烟淡草瑟。”

关于春秋战国吴、越、楚遗迹,经过了2000多年的历史岁月,很多地名一直沿用至今,邱城、彭城、吴城、下菰、余不、勾垒、句城、驿达、蠡塘、胥仓、伍林……无独有偶,很多有故事、有传说的地方,近几十年都陆续发现了古人类的聚落遗址,传说故事与遗址考古有着惊人的高度重合。长兴夹浦环沉有商周时期的“环沉遗址”,德清戈亭西施湾有良渚时期的“西施湾遗址”,南浔千金商墓民间传说是商纣王死后所葬之地,这里有良渚时代的“圣堂墩遗址”,东驿达“庙头角遗址”从崧泽、良渚时代一直延续到商周秦汉。西句城的“独圩郎遗址”“树句头遗址”,新市东句城的“东句城遗址”,西句城之南隔河相望的“梅林遗址”,东句城之东隔河相望的“谷门遗址”“皇坟堆遗址”,这些遗址都是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址,跟吴越争霸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高度吻合,千金新市一带的地名涉及吴越古事甚多,调查时往往又能发现同一时期的遗物,绝非偶然。

其他,如嘉泰《吴兴志》记载有仙人顶,“《旧编》云:在(乌程)县西二十里栖贤村,山上有石洞,旧传有仙人居此,故名仙人顶。或传齐田常之乱,管仲之后逃难入吴楚,有居此者。今山多管氏,然不见书传也”。清陈文煜《吴兴合璧》载:“栖贤,一名西崦,管敬仲曾来避地。”又引宋嘉泰《吴兴志》云:“管敬仲曾栖于此。后因齐乱,避地于此,古名栖贤。”可知齐国士大夫管仲因战乱而南迁,隐居在今妙西镇的栖贤山。这一带村落至今还居住着管姓居民,还有祭祀管仲的民间庙宇,说明流传千古的故事大多是有事实依据的。


解锁更多精彩内容


湖州社科联

八字命理奇门遁甲六爻 :hzsk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神数术数中医:湖州社科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湖州村落史先秦的历史传说与地名故事发布于2021-05-07 09:19: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