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英:农民水利专家 造福一方

白英(1363~1419) 字节之,康驿镇颜珠村人,农民水利专家。后因生计,迁居军屯乡彩山之阳白店村。他心地善良而耿直,学识渊博而不求闻达。晚年被举为一乡之“老人”(即乡官。《明史·食货志》载:须选“年高为众所服者”)。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黄河决口于河南原武,元代开凿的大运河淤塞400余里。几年后,明成祖肇建北京。沟通漕运,遂成当务之急。永乐九年(1411),明朝廷允准济宁同知潘叔正奏请,命工部尚书宋礼率军工民夫30万人事其役。但工程毕而水源不足,不能航运。宋礼深感忧虑,微服私访,会白英于彩山之阳。时白英已年近50,积累有丰富治水经验,更因他学识渊博,善于思考,对运河通航,已有成熟构想。他见宋礼态度真诚,便和盘献出了自己的成套方略。白英计度:元代引泗、汶合流之水北上济运,因地势变化,今已不足所用。南旺村为会通河“水脊”,只有设法引水至此南北分流,方能排除通航梗阻。汶上地势东北高,西南低,若自戴村筑坝,遏汶水顺势入南旺,问题便可解决。宋礼大喜,立表赞同,请白英一起指挥施工。白英看到自己的计划付诸实施,异常兴奋,日夜操劳。之后,他又于分水口创设一活动的鱼嘴形“石鲅”,有效控制了南北分流水量。为防枯水季节水源不足,复将汶城东马庄一带和东北赵桥一带诸泉引入南旺,并创造性地将南旺湖、蜀山湖改造为蓄放自如的“水柜”,科学地解决了这一难题。由白英具体指挥创建的这一“引汶济运”系统工程,改变了元代济宁分水格局,开创了大运河航运史上的新纪元。从此,京杭运河上下贯通,帆樯如林。每年晋京的数百万石粮米皆取于此。南北物质文化得以进一步交流。白英也因此得到万民感戴。然而,由于操劳过度,当工程告竣,随宋礼赴京复命时,不幸呕血殁于德州桑园。遵遗嘱,葬于彩山之阴。明正德七年(1512),为颂其功,封白英为“功漕”,并于南旺分水口南建分水王庙、白公祠。清雍正四年(1726),追封“永济神”。光绪五年(1879),加封“大王”,并分别于南旺、戴村立碑建祠。乾隆皇帝6次南巡,每次都于南旺停舟礼祭,题诗勒石。汶上及鲁西南一带,至今仍广泛流传着“白英治水”、“白英点泉”等动人传说


荣子: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

荣 子(前542~前470年) 名旗,字子祺,春秋时期鲁国中都邑(今汶上县)人,生于周景王三年(前542年),卒于周元王六年(前470年),终年73岁,葬于昙山厌次岭(今汶上县白石乡昙山西北麓)。

  荣旗作为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曾为儒家文化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早年到洙水、泗河跟孔子学习,精通六艺,帮助孔子删《诗》、赞《》、序《书》、定《礼》,“共维斯道于不坠。”由于他的杰出贡献,汉章帝元和二年(85年)下诏命绘像于太学;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雩娄伯,并配享孔庙,牌位列东庑第二十位;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厌次侯;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追称先贤荣子;清康熙皇帝下圣旨“钦赐奉祀生四员,蠲免一切差徭”;同治年间兖州地方官员将荣氏“三乐”社与孔子、孟子后裔圣泽、亚圣社号并列。

  先贤荣子去世后,其后人为守庐墓居住于厌次岭西北5华里处;第三十二世孙荣廷相为避战乱迁居汶河河畔堤口;第五十五世孙荣好谋、荣好乐兄弟为避水患迁居汶上城东周村;清初第六十六世孙荣光先、荣光里兄弟因与人诉讼迁居汶上城东北演马庄。此为荣氏长支现在居住之地。对我国民族工业作出过杰出贡献的荣宗锦(宗敬)、荣宗铨(德生)兄弟为荣子第七十五世孙,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为第七十六世孙。

吴岳:汶上籍明朝四尚书之吏部尚书

  吴 岳(1501~1568) 字汝乔,今南旺镇人。明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历任户部主事、郎中、保定知府、山西布政使、贵州巡抚、吏部左右侍郎、南京吏部尚书等职。他为官清正廉明,操守如一,向为史志典籍所称赞。升户部郎中不久,即被派往宣府督饷。宣府为明朝重要的九边之一,兵多将广,乱事层出。时有一刁钻下属,见吴岳大权在握,以“金数千”相贿,并诡称:此乃一点小小节余,不在账目,更无人知”(《明史·吴岳传》)。吴岳勃然动怒,斥责道:“节余银两,无不来自百姓,我不劳而获之,为天理所不容!”当即奏明此事,予以查处。知庐州(今合肥)时,一日在京口偶遇同科进士——苏州知府王廷。老友相见,分外亲热,两人决定去金山一游。起程时,王廷见吴岳只提一瓶、肉一斤和些许菜蔬。戏问:“就带这么点?”吴岳笑而答道:“这些,足够咱俩吃的了。”三朝元老户部尚书马森曾赞扬说:‘我平生见到的真正清廉节操之士只有两位,第一位当推吴岳。”知庐州之初,他首先免去部分吏役仆从,带头去做杂役事务,以此锻炼自己的吃苦能力。每年所收“数万金”官税,由于他花销有度,多有节余。他将这笔钱用于兴办当地邮传等公益事业,从不染指分文。西山林崐木,历来只供官用,他感到不尽 合理,便大胆宣布:百姓同样有开采使用权利!巡抚保定等6府时,他一一记录了官府所征费用项目和百姓收支情况,发现杂税太多,百姓难以负担,便奏请皇帝,减去“十之六七”。百姓争相传颂,呼之为“吴青天”。隆庆元年(1567),他以吏部左右侍郎受命考察京城职官。发现给事中胡应嘉滥用职权,大肆安插同乡私党,甚至将因过罢黜者,重新委以重任。吴岳当即奏请皇帝查处。但其奏折却被跟胡应嘉有瓜葛的中书院扣押。吴岳察知,愤然向内阁府申诉道:“请阁老们查查,有无把因过罢黜的职官,不经考察再委以重任的?我们一定不要因此而丧失国家的威信啊!”阁臣们为一身正气的吴岳所震动,立即查责了中书院,处分了胡应嘉。其后,吴岳被委以南京礼部尚书,不久改任吏部。他“抑浮薄,杜侥幸,南都缙绅惮之”。他下令印发《会约》、《礼考》等书,对官吏进行正面教育;同时认真调查总结官场弊端,既而“上疏陈六事。帝颇纳其言”(同上)。不久,委兵部尚书、参赞机务。赴京上任,途经家乡南旺村小住。时家中仅有草房数间,无法待客,只好寄住于寺院。不料竟于此身染重病。临终前,他将子孙召至床前,说:“我死后,不要接受皇上的抚恤,也不要接受皇上的恩赐。”皇帝派员营葬,谥号介肃。吴岳善诗词。文风深沉典雅,不尚辞藻,尤以自我炫耀为耻。有《望湖》一卷行于世。

王杲:汶上籍明朝四尚书之工部尚书

  王 杲 字景初,汶上人。明正德九年(1514)进士,次年授山西临汾知县。他处事缜密,知人善任,仅两年,政绩跃为“山西第一”(明编《汶上县志·宦绩》)。不久,擢升监察御史、陕西马御史。其间,皇上派员分守兰、靖二地。王杲上疏说:“贫瘠次要边关,又逢灾荒年月,请别再委派守军连累百姓了吧!”忧民之心溢于言表。后相继升任太仆寺少卿、大理寺左少卿、督察院右佥都御史协理院事。嘉靖十八年(1539),迁户部右侍郎。不久,被派往河南赈灾。经实地考察,发现原定5万两银款的粮食,远不能救灾民于水火。于是,冒着革职危险,先斩后奏,另将15万两银粮及时发到灾民手中。得以活下来的灾民,难以计算。嘉靖二十一年,升户部尚书。他深知此职系关国计民生,于是昼夜筹划,相继改变了银钱折粮方式,调整了食盐管理办法,没收一大批官吏贪污、受贿的赃物赃款,加倍收缴了一些富商大户多年欠缴的税金,既减轻了百姓负担,又增加了国家收入。皇帝大为赞赏。嘉靖二十六年,加封太子少保。在一次审查两淮地区送交国库的盐金时,发现被主管员外余维善私匿一千,便立即据实上奏。余维善反咬一口,勾结户部主事胡经、礼部给事中马锡编造谎言,对王杲大加诬陷。此时恰值皇帝因王杲延误了收求龙涎的期限而不悦,便不问青红皂白,将他革职查办,贬往广东雷州。不久含冤郁郁而死。隆庆元年(1567),皇帝由下臣口中知其冤案,立即下令予以昭雪。同时赠封太子太保,派员营葬。

路迎:汶上籍明朝四尚书之兵部尚书

  路 迎(1483~1562) 字宾旸,郭仓乡路海村人。明正德三年(1508)进士。初任南京兵部主事,不久迁本部郎中。后转任襄阳、松江、淮安知府等。路迎处事沉稳,平易近人。与人交结首先施以仁爱。即使对下级官吏,亦严慈并施,以慈为本。被称为“善政中第一人”(《路氏族谱》),甚得皇帝赏识。很快由陕西、湖广副使,升河南参政使、浙江按察使。以兵部佥都御史巡抚宣府时,他深入实际,甚至跟士兵结交,一举查清了用改名换姓、虚报兵员等手段冒领钱粮的大案。被查军官十分恐惧,有的潜逃,有的引颈受死。不料路迎并未治罪,只借此教育下属。之后,擢升副都御史、山西巡抚。回朝后,任兵部左、右侍郎。嘉靖二十四年(1545)升兵部尚书。因上疏告老乞休,违背皇帝意旨,被免职。路迎一生虽多武职,却善诗文,与同代大儒阳明有文字之交。所咏佳作,后被镌刻于汶上城内“独乐园”壁间。民国初年,独乐园拆除,仅部分诗文流传民间。路迎卒年80岁,皇帝颁谕以祭,葬于城南路家林。

郭朝宾:汶上籍明朝四尚书之户部尚书

  郭朝宾(1538-1609) 字尚甫,苑庄镇槚柏村人。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历任户部主事、郎中、大同督饷及河南、陕西左右布政使、顺天府尹、浙江巡抚等职。万历二年(1574)升工部尚书。郭朝宾为人老成持重,判事准确果断,对下属不苛求,不计较。所到之处,无不受人拥戴。史志典籍载有如下事迹:(一)在大同督饷时,改革传统运送粮草办法,杜绝亲朋、权贵请托,为国家节余运费2万两(白银)。(二)赴西宁安抚外族部落,以诚相见,不擅杀戮,很快促其臣服,边境得以安宁。(三)任顺天府尹期间,一韩姓军官,因其仆作恶被当地指挥逮捕,便夜入指挥宅邸,行凶斗殴,并杀死自己小儿诬陷指挥。郭朝宾深入访查,很快予以查明昭雪。(四)在浙江主持土特产品收购时,系统调整了收购办法和价格,稳定了市场,避免了豪富权贵从中渔利。(五)朝中一江陵宠臣,为表现自己,几次奏请开挖口、胶莱二河。皇上准备批准。郭朝宾经实地考察,认为开河时机未到。他不附和,不媚上,几次廷议,均以其力谏而否决。郭朝宾享年72岁。皇帝派员建墓,葬于汶上城东北郭家林。

刘韵珂:封疆大吏 晚清时期闽浙总督

刘韵珂(1790~1864) 字玉坡,号荷樵,刘楼乡刘楼村人。嘉庆十一年(1806)中拔贡,朝考第一,授刑部七品小官。后擢升员外郎、郎中。道光六年(1826),京察列为一等,授道府级品位。其后青云直上,历任徽州、安庆知府,云南盐法道,浙江按察使,四川布政使等。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爆发,英军攻陷定海。浙江巡抚因守卫不力革职,调刘韵珂继任。赴任后,他奏请皇帝拨款设局,赈济集于宁波等地的难民,修筑沿海各府口岸炮台,扩充守卫军队。皇帝准奏,派大臣耆英前往实施。道光二十一年八月,英国扩大侵略战争。九月,军舰威逼浙江沿海口岸。面对强敌,刘韵珂退省城。十月,英军大举进攻。定海总兵葛云飞崐率部英勇抵抗,中炮牺牲。钦差大臣裕谦于镇海兵败自杀。战后,皇帝追查责任,刘韵珂险遭革职,一边上疏辩解,一边重新布防。道光二十二年春,他为挽回败局,打算借奕经前来援助之际,一举夺回宁波。但数战之后,不但宁波未克,反将战火波及慈溪、奉化。他再次失望动摇,急忙上了《十可奏》。声称英军武器精良,又有汉奸帮助,与之抵抗,徒耗实力;官军失利,军心不稳,再战下去,叛国投敌者将会增多;战争影响百姓耕种,捐税、皇粮难以收缴;战争带给人民困苦,百姓起事也有可能……。《十可虑奏》一时成为清廷主和派论据,加之接踵而至的乍浦失陷,促使皇帝作出了与英人议和的下策。边局平稳后,刘韵珂主持了修建营房,疏浚水陆要道,赈济抚恤流离失所的15万难民。对清廷要求增加的捐税,他坚持“剿敌之款可捐,赂敌之款不可捐;他省完善之地可捐,浙省残破之余不可捐”(《清史稿·刘韵珂传》)。曾获得边民称道。道光二十三年五月,擢升闽浙总督。时英国商船时常在浙江沿海停泊,利用鸦片等掠夺兵民钱财;英国军队也得寸进尺,屡屡寻衅滋事。对此,刘韵珂致函钦差耆英、伊里布,陈述了闽浙事务的“十大忧患”,敦促以外交途径妥善解决。同时,他根据皇帝旨意,重申中英通商条款,制定了著名的《沿海防务二十四则》,并带头执行。使闽浙政务出现转机。道光二十九年,闽浙两省为灾荒、赋税搞得穷困不堪。次年,洪秀全起义于广西,势不可挡。刘韵珂遂以年老多病为由,告假还乡。乡居10余年间,他曾先后于咸丰六年(1856)、咸丰十年两次应名督办山东团练,但更多时间却是泛舟渔猎于蜀山湖中,或研习书法其书法一度博得较高声誉,代表作有《汶上小坝口重建文昌阁记》等。同治初年,皇帝诏他进京,委以三品京官。他以耳聋目昏等由相辞。同治三年卒于家中。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神数术数中医:敦睦堂刘氏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汶上县人物春秋发布于2021-05-07 10:32:4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