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是儒家思想重要弘扬者,推动中华民族文化持续发展。

---- 诸葛长青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文化。

中国的文化,离不开儒家。

 

儒家的创立,离不开孔子

 

孔子儒家思想传承,离不开孔子历代弟子弘扬和历代帝王重视。

 

中华文化,为什么源远流长?

 

诸葛长青认为,因为有孔子、老子、曾子等这些圣贤的奉献!

 

 

孔子、老子、曾子等为什么厉害?

因为他们奉行的是造福人类的圣贤之

 

 

中国文化,犹如脉,支撑中华民族的崛起振兴。

中国崛起,造福世界,让全世界都能体会儒家思想。

 

 

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

 

诸葛长青研究认为,孔子弟子各有所长,堪称世人楷模!

 

再回首,拜读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故事,令人惊叹!

 

 

譬如:

曾点,堪称励志第一;

冉耕,堪称劝学第一;

 

颜回,堪称学问第一;

子路,堪称文武第一;

 

子贡,堪称儒商第一;

子夏,堪称第一;

 

闵子骞,堪称孝道第一;

南宫适,堪称护法第一;

 

公冶长,堪称诚意第一;

漆雕开,堪称德行第一;

......

 

 

今天,诸葛长青和大家说的这位曾子(zeng zi),堪称“弘扬第一”

 

曾参以他的建树,与“孔子、颜回、子思、孟子”共称为五大圣人

 

 

一、曾子是谁?

 

在研究国学儒释道耶回过程中,你可能读过儒家思想经典论语》、《大学》、《孝经》......

 

 

你可能读过这些名句: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

 

 

这些经典,这些名句,都与本文主人公“曾子”有重要关系。

 

《论语》,是曾子和孔子其他弟子一起荟萃编写的;

 

《大学》、《孝经》等儒家思想作品,是曾子的智慧著作。

接下来,我们一起认识一下这位儒家的圣贤,曾子!

 

 

1.孔子的小弟子。

 

根据诸葛长青研究,发现,孔子弟子中,有许多事父亲儿子同为弟子的。

譬如:颜回和父亲颜路,曾参和父亲曾点.....

 

曾点,是孔子第一批弟子。

后来,曾点又把儿子曾参(zeng shen)交给孔子。

 

 

曾参比孔子小46岁,16岁时拜孔子为师,勤奋好学,以仁孝礼义著称于世。

 

曾参,这位比孔子小46岁的弟子,成为孔子临终托孤之人,成为儒家思想、孝道文化的重要传承者。

 

 

孔子临终之时,把孙子(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嫡孙、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托付给曾参。

 

 

儒家道统认为,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

 

曾参,字子舆,因为学问深厚,德行圣贤,后人尊称为曾子。

 

曾参,上承孔子道统,下开思孟学派。

 

他的学术地位,直到唐、宋以后才被逐步承认。历代尊儒崇道,曾参位列孔子“四配”。

 

 

“四配”是孔庙受奉祀的人物中,仅次于孔子的四公(四圣),他们的塑像分坐在孔子像两侧,分别是颜回(复圣)、孔伋(述圣)、曾参(宗圣)、孟轲(亚圣)。曾姓后人遵从庙制,以曾参为开派始祖。

 

 

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山东嘉祥县纸坊镇南武山)。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曾子主张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

 

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世尊奉为"宗圣",是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

 

 

2.曾子的“曾”(zeng)姓,出自“鄫国”的“”(zeng)

 

中国朝代历史起源于--夏商周

夏朝开创者是大禹的儿子“启”。

 

曾子的祖辈,是黄帝一脉。

 

 

话说,黄帝的第25子叫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

禹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国号夏后氏。 

 

夏朝建都于阳城,即今河南登封县的东南部。

 

夏王少康封其次子曲烈为甑子爵,在甑建立鄫(zeng)国,曾姓自此发源。

 

鄫国历经夏、商、周,直到春秋,即前567年被莒国灭。

太子巫出奔鲁国南武城定居。

 

 

其后代用“鄫”为氏,除去邑旁(阝),表示离开故城,不忘先祖,称为"曾",玄孙即曾子。

 

 

诸葛长青研究发现,百家姓,很多姓氏源自古代封国。

 

 

3.师从孔子

 

曾子,生于公元前505年10月12日(周敬王十五年、鲁定公五年)。

 

 

公元前494年(鲁哀公元年)曾参,常随父亲曾点学诗书,有"伏案苦读"之说。公元前492年(鲁哀公三年),"躬耕于泰山之下,遇大雨雪旬日不得归,因思父母,而作梁山之歌。"(见《淮南子》)

 

 

公元前490年(鲁哀公五年),十六岁的曾参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

 

 

公元前482年(鲁哀公十三年),孔子的高才弟子颜回病故,曾参就成了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

 

 

公元前480年(鲁哀公十五年),孔子呼而告之,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孔子亲以《大学》授曾参。

 

 

4.孔子托孤

 

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曾参二十七岁。是年,孔子卒,终年七十三岁。

 

曾参若父丧而无服,守孔子墓。

 

孔子临终将其孙(孔鲤之遗孤)“子思”托付于曾参。

 

诸葛长青认为,正是有了曾子的诚心辅佐,子思成长为一代大儒。

 

 

公元前476年(鲁哀公十九年)曾参三十岁。

 

三年守墓过后,孔门弟子子夏、子游、子张认为有若面貌很像孔子,要把有若当孔子来事奉,想让曾参同意。

 

曾参拒绝说:"这样做不可。老师的德行像长江的水洗过,像秋天的阳光晒过,清净洁白,无以复加,怎么只求面貌像似呢?"(见《孟子·滕文公上》)

 

 

公元前475年(鲁哀公二十年)曾参三十一岁。父病故时,曾参"泪如涌泉,水浆不入口者七日",以后"每读丧礼则泣下沾襟"(见《礼记》)

 

 

公元前468年(鲁哀公二十七年)曾参三十八岁。武城大夫聘曾参为宾师,设教于武城。

 

 

公元前456年(鲁悼公十一年)曾参五十岁。时齐聘以相,楚迎以令尹,晋迎以上卿,曾子皆不应命。

 

 

公元前455年(鲁悼公十二年)曾参五十一岁。鲁悼公十三年(公元前454年)曾参五十二岁。

 

 

公元前446年(鲁悼公二十一年)曾参六十岁。与子夏、段干木等设教于西河一带。

 

 

5.参与编写《论语》。

 

孔子去世后,曾子和孔子其他弟子子贡等编写了《论语》,给人类留下重要智慧财富

 

 

诸葛长青认为,儒家思想传承,离不开历朝历代像曾子这样的圣贤。

 

譬如汉代汉武大帝刘彻、叔孙通、董仲舒;唐朝李世民、魏征、房玄龄、杜如晦;北宋赵匡胤、周敦颐、程颢、程颐,南宋朱熹岳飞元朝:忽必烈、刘秉忠;明朝刘伯温、方孝孺、阳明清朝康熙乾隆、张廷玉、曾国藩,近代的毛泽东周恩来、陈嘉庚,南怀瑾、季羡林、王善人、刘善人等等。

 

 

6.创作《大学》、《孝经》。

 

曾子,潜心学习孔子儒家思想,立志弘扬传承儒家道统,撰写了《大学》《孝经》。这两部经典,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宝典。

 

 

7.弘扬儒学。

 

孔子去世后,曾子广泛传播儒家思想,为儒家思想兴盛,做出巨大贡献。

 

鲁国国君、各国重臣都多次邀请曾子讲学或者派人前去请教问题。

 

 

孔子不仅自己弘扬儒学,而且谨言慎行、时时刻刻实践儒家思想。

 

 

公元前436年(鲁悼公三十一年)曾参七十岁。是年,曾参有病卧床不起,把弟子们叫到跟前说:你们掀开被子,看看我的脚和手,都保全得很好吧!我一生正像《诗经》上说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小心谨慎,以保其身。从今以后,我知道身体能够免于毁伤了。小子们,要记住啊!并且他自言自语地说,君子修养之道贵在三条:"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这三条我能做到吗?始终不忘修养功夫。(《论语·泰伯》)

 

 

公元前435年(鲁悼公三十二年)曾参七十一岁。一天夜里,病危中的曾子,突然想起身下铺着一领华美的席子,是鲁大夫季孙氏送给他的。他认为,自己一生没做到大夫,不应铺大夫的席子,于是就招呼儿子们把席子换下来。没等换上的席子铺好,他就去世了,终年七十一岁。

 

 

二、曾子的主要思想

 

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曾子著作《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政治哲学体系。

 

 

2.孝道,是中华文化根本之道。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诸葛长青研究国学传统文化认为,孝道是中华民族家庭和睦、安邦定国之本。

 

 

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说道: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孝经,开篇就把孝的重要意义做了阐述。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指出孝是诸德之本,认为"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孝经》首次将孝与忠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

 

 

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认为"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孝经》还根据不三命通会巫咸撮要的身份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

 

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卿大夫之"孝"要求"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

士阶层的"孝"要求"忠顺事上,保位,守祭祀";

 

 

庶人之"孝"要求"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3.人为贵

 

《曾子·天圆》中指出:

 

"阳之精气曰神,阴之精气曰灵,神灵者品物之本也。阴阳之气各从其行则静矣。偏则风,俱则雪,交则电,乱则雾,和则雨。阳气胜,则散为雨露;阴气胜,则凝为霜雪。阳之专气为雹,阴之专气为霰。霰雹者,一气之化也。"

 

 

《曾子·天圆》认为毛虫羽虫是阳气化生的,介虫、鳞虫是阴气化生的。人是倮生的,无羽毛鳞甲,乃是禀阴阳精气而生。

 

 

这就明显地突出人在万物天地中的地位。这正是儒家思想的特点。

 

《曾子·大孝》说:"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认为人是天地间最伟大的,"天地之性为贵"(《孝经》)。《小戴礼记·礼运》中说:"人者五行之秀气也。"荀子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认为人不是顺应自然,屈从于自然,而是能动的改造自然。"从天而倾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发现并重视人的作用,这是儒家思想的精华。

 

 

4.做人做事要有规矩。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论语·泰伯》),《庄子·让王》篇中记载:"曾子居卫,温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纳履而踵决。曳纵而歌《商颂》,声满天地,若出金声。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说苑·立节》载:"曾子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韩诗外传》说"齐聘以相,楚迎以令尹,晋迎以上卿,皆不应命。"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5.人要经常反思自己。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6.做人就要做天下之君子楷模。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欤?君子人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6、得民心者,得天下。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7.行善积德,才能家族繁荣、国家富强。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三、曾子轶事典故

 

1.勤奋学习。

 

曾子在学习上最大的优点就是勤奋,千方百计的把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弄懂,找老师请教,找朋友探讨。连孔子都说,曾子是“参也鲁”,就是说曾子性格上纯真质朴,为人老实可靠,对待学习也是这样,不会就是不会,不能不懂装懂,骗的不仅仅是自己,还会损伤自己的品行。孔子其他的弟子就向曾子请教如何能够保持一直如此,曾子回答说,只要“忠恕而已矣。”孔子听到了之后倍感欣慰,认为曾子是一个能继承衣钵的人。

 

 

曾子拜在孔子门下的时候十六岁,但是孔子已经年迈了,所以曾子是一个辈分晚的,跟随孔子的时间不长,思想体系也没有那么纯熟,但是好在他具有刻苦和沉稳坚持的性情,让他继承了孔子学说最精华的部分,并且具有难以匹敌的悟性,将儒家思想中加入了“礼、孝”,让儒家体系更加完整。

 

 

曾子除了编纂了孝经,主张孝道为先之外还在注重对自己道德品质的磨练,提升自己的修养,提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念,每天反省自身的言行举止是否和礼数,天下是由一个个单位个体来组成的,只要每个人都能够独善其身,天下就能和谐大同。

 

2.啮指痛心

 

诸葛长青:这个故事记录在《二十四孝》之中。

二十四孝记载了曾子啮指痛心的佳话:曾子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3.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4.曾子换席

 

曾子寝疾,病笃。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皖,大夫之箦与?"子春曰:"止!"参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皖,大夫之箦与?"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礼记·檀弓上》)

 

 

5.曾子不受赐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封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不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说苑·立节》)

 

 

6.曾子再仕

 

曾子再仕而心再化,曰:"吾及亲仕,三釜而心乐;后仕,三千钟而不洎,吾心悲。"弟子问于仲尼曰:"若参者,可谓无所县其罪乎?"曰:"既已县矣。夫无所县者,可以有哀乎?彼视三釜三千钟,如观雀蚊虻相过乎前也。"《庄子·杂篇》

 

 

四、人物地位

 

 

曾子,名列儒家五大圣人,称为“宗圣”。

 

孔子去世后,曾参聚徒讲学,有不少弟子,相传他就是儒家子思、孟子一派的创始人。曾参在孔门弟子的地位原本不太高,不入"孔门十哲"之列,直到颜渊配享孔子后才升为"十哲"之一 。唐玄宗时追封为" 伯"。中唐以后,随着孟子地位的上升,曾参的地位也随之步步高升。北宋徽宗时加封为"武城侯",南宋度宗时加封为" 国公",元至顺元年加封为"宗圣公",到明世宗时改称为"宗圣",地位仅次于"复圣"颜渊。

 

 

曾子师从孔子,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曾参以他的建树,终于走进大儒殿堂,与孔子、颜子(颜回)、子思、孟子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齐国欲聘之为卿,他因在家孝敬父母,辞而不就。曾提出"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要注重人民的道德修养)"的主张。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即"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五、曾子和儒家五大圣人

 

儒家思想是华夏文化的代表,从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思想便成为汉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有着一种无与伦比的民族凝聚力。

 

 

后世推崇儒家文化,逐渐形成了以孔子为核心的儒家文化五大圣人。

 

 

曾子,弘扬儒家思想,功德甚大,智慧超群,人们赞叹他为“宗圣”。

 

1.至圣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学生遍布天下,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都是较早的一批弟子。孔子创设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至圣先师”,故而被称为“至圣”。

 

 

2.复圣颜子

 

颜回,字渊,春秋末期鲁国都城(今山东曲阜)人。

 

出身贫寒,自幼生活清苦,却能安贫乐道,不慕富贵;性格恬静,聪明过人,长于深思。听孔子所讲的许多高深道理,都能完全理解,且能“闻一知十”是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一生未曾做官,也没有留下传世之作,主要协助孔子弘扬儒家思想,能够复述孔子思想智慧。

 

诸葛长青研究认为,由于颜回能够准确复述孔子思想,确保孔子思想广泛流传,思想与孔子的思想一致的,因而人们称其为“复圣”。

 

 

3.宗圣曾子

 

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十六岁拜孔子为师。

 

曾子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师从曾子,又传授给孟子。

 

因而,曾子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

 

曾参著有《大学》一书,《大学》是四书之首,因此曾子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

 

诸葛长青研究认为,由于曾子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以孔子思想为宗,持续传播之意,故而被称为“宗圣”。

 

 

4.述圣子思。

 

子思,姓孔,名伋,战国初期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是孔子之孙。

 

子思师从曾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学说,又传给了孟子,与孟子的学说并称思孟学派,是先秦儒家在孔子和孟子之间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重要代表人物,《史记》当中记载,子思作《中庸》一书。

 

诸葛长青研究认为,有子思在儒家学派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能够准确阐述孔子思想,传播孔子智慧,故而被后人尊为“述圣”。

 

 

5.亚圣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受业于子思。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最后期孟子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作《孟子》一书。

 

 

由于孟子对孔子的思想进一步发扬光大,思想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堪称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与孔子合称“孔孟”,故而称赞孟子为“亚圣”。

 

 

 

曾子:儒家思想曾子:儒家思想曾子:儒家思想曾子:儒家思想曾子:儒家思想曾子:儒家思想曾子:儒家思想曾子:儒家思想曾子:儒家思想曾子:儒家思想曾子:儒家思想曾子:儒家思想曾子:儒家思想曾子:儒家思想曾子:儒家思想曾子:儒家思想曾子:儒家思想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曾子:儒家思想文化的重要传承人发布于2021-05-10 08: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