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媛,女,90后,邓州市红楼梦研究会会员,《红学研究》杂志编辑,山西曲沃县人。


内容摘要关于黛玉之死有多种说辞,既有大家之言,又有小家之见,其中探佚后文者居多,我认为八十回前林黛玉的结局其实已经交代完全,只是作者曹雪芹用了隐晦的笔法曲折交代了林黛玉的一生。

关键字林黛玉、结局、叙事

 

 

引言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第一女主人公,她的生死哀乐牵动着每一个爱红人的心。可惜流传下来的曹雪芹先生的《红楼梦》只有八十回,是一部残书。这部残书里完整交代结局的人物并不多,作为一线主角的林黛玉、宝玉等一干人正悬在半空还未落地。因为曹雪芹先生作书从来不落窠臼,对于人物的交代也是笔墨曲折,文意幽深,非一般作者平铺直叙的老套可比,所以,拙笔通过精读文本,慢慢对《红楼梦》的叙事手法有了些心得,即:林黛玉的一生在八十回前已经交代完全,林黛玉的生命旅程中包含了多个人物的影射,如刘姥姥口中的小姐茗玉、祭奠晴雯的《芙蓉女儿诔》、金钏之死、柳五儿之死,《红楼梦》行文之中对这些人物的描述既交代了林黛玉的死因,又交代了林黛玉死后的形景,拙笔暂无别人之语可参考,因此便量己之力暂将曹雪芹先生的这种叙事手法拟叫做“交错相接,化零为整”,这种手法使得文章省却很多文字,又能充分表达涵义,又浑然天成,不着一痕,下文将对此作出笔者自己的阐释。

 

正文

 

 一、林黛玉的死因之交代

 

关于林黛玉之死,有很多客观的说法,比如说死于“情情”,死于“还泪”等等。笔者想主观上从文本中找寻林黛玉的死因,因此其它的说法暂不必论述。

宝玉房里的大丫头晴雯是与林黛玉关系最密切的,脂砚“晴为黛影”,即晴雯是林黛玉的影子。在王夫人眼中,晴雯是什么样子呢,是“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是“看不上那浪样儿”。这样的形容想必让很多人为林黛玉暗捏一把汗。晴雯被撵不久便悲惨死去。王夫人对举止轻佻的女孩子一向是毫不留情,拿金钏儿来说,只因与宝玉调笑而遭到驱逐,后金钏“含耻辱”投井而死。无论王夫人是有意也罢,无意也罢,这些可怜的女孩子们终究是因为她而凄惨死去了。

那么八十回间王夫人对林黛玉如何?基本没有态度。我认为这没有态度才是王夫人的厉害之处。第二回林黛玉刚进贾府见了宝玉就惹得贾宝玉“咬牙狠命”摔了他的命根子;在给宝玉提亲那回中,又惹得宝玉摔了一次玉;在“慧紫鹃情辞试忙玉”一回中,紫鹃的几句林黛玉回苏州家去的话就惹得宝玉丢了半条命。这一次次的形景在别人眼中不打紧,正如贾琏的小厮兴儿所言:“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但是在贾宝玉的母亲王夫人眼中,这是一次次的撕心裂肺。因此,王夫人面对一个轻就都能要了他宝贝儿子性命的危险人物林黛玉,对其看法是不言而喻的。

诸如其他家宅翻乱等辅助因素不用在此赘论,只知林黛玉的死因必然是与王夫人有关的。晴雯之死便是林黛玉之死的前奏,是与晴雯一般被诬与宝玉有不才之事,后回具体怎样写恐怕不得而知,只是有一点,林黛玉之死比如如同晴雯等人一样,作者是不会细写的,比如晴雯,宝玉去后便不再写她了,后来传出晴雯已死,那么晴雯具体是怎样死去的,作者没有实写。 晴雯死后宝玉万分伤心,王夫人虽内心有些后悔,但是面上却不露出。因此笔者推测林黛玉死后,贾宝玉第一次出家,王夫人心中也着实后悔不该下手太毒而逼死黛玉,因此便有了刘姥姥口中的那个“抽柴女孩儿”的故事

二、林黛玉死后形景之交代

 

茗玉的故事出于《红楼梦》三十九回刘姥姥口中。刘姥姥非等闲之辈,先不说她的三进荣国府在全书中的贯穿作用,单说这位刘姥姥的姓氏也不是虚设的,刘者,文刀也,这“文刀”正是脂砚斋笔下的“秉刀斧之笔,具菩萨之心”中的“刀斧之笔”的代言。这位姥姥去贾府打抽丰,为了奉承那些太太小姐们便讲了两个故事,这其中第一个故事,很明显是在说贾珠和贾宝玉,待说完之后,书中这样写道:“实合了贾母王夫人的心事,连王夫人也都听住了”。另一个就是“抽柴女孩儿”茗玉,先时说起时因南院马房走了水故被贾母打断,这样的故事如何能逃过宝玉的耳朵,所以文中后面便写道:

 

 一时散了,背地里宝玉足的拉了刘姥姥,细问那女孩儿是谁。刘姥姥只得编了告诉他道:“那原是我们庄北沿地埂子上有一个小祠堂里供的,不是,当先有个什么老爷——”说着又想名姓。宝玉道:“不拘什么名姓,你不必想了,只说原故就是了。”刘姥姥道:“这老爷没有儿子,只有一位小姐,名叫茗玉。小姐知书识字,老爷太太爱如珍宝。可惜这茗玉小姐生到十七岁,一病死了。”宝玉听了,跌足叹惜,又问后来怎么样。刘姥姥道:“因为老爷太太思念不尽,便盖了这祠堂,塑了这茗玉小姐的像,派了人烧拨火。如今日久年深的,人也没了,庙也烂了,那个像就成了精。”

 

从文中能找到多出让人心惊的地方,心惊是因为那些描写都太像林黛玉了。刘姥姥讲的茗玉的故事就是在说上一部分所说的,王夫人因心中懊悔不安遂为死后的林黛玉造了祠堂。这祠堂也在八十回前说了,便是“假作真时真亦假”的水仙庵,第四十三回宝玉出外祭金钏,直走到了水仙庵,文中这样写道:

 

宝玉道:“我素日因恨俗人不知原故,混供神混盖庙,这都是当日有钱的老公们和那些有钱的愚妇们听见有个神,就盖起庙来供着,也不知那神是何人,因听些野史小说,便信真了。比如这水仙庵里面因供的是洛神,故名水仙庵,殊不知古来并没有个洛神,那原是曹子建的谎话,谁知这起愚人就塑了像供着。今儿却合我的心事,故借他一用。”

宝玉进去,也不拜洛神之像,却只管赏鉴。虽是泥塑的,却真有“翩若惊鸿,婉若游”之态,“荷出绿波,日映朝霞”之姿。宝玉不觉滴下泪来。

 

    这水仙庵里供奉的洛神的确“合了”宝玉的心事,那金钏死于水中,依宝玉的疯傻想头,必定是作了水神了,如同晴雯死后作了花神一般。且这“泥塑”的“洛神”却似真人,直让宝玉“不觉滴下泪来”,这样的逼真怕是有本而来的。《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中有道:

 

那林黛玉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的一般。

 

    “木雕泥塑”一般的林黛玉与“泥塑”的洛神怕是前后的呼应,这样的千里伏线在《红楼梦》中不是罕事。这位洛神就是宝玉心中“人间有一,天下无双,极聪明极俊雅的”死后林黛玉的塑像了。紧接着四十三回,四十四回又写了宝玉从水仙庵回来后贾府所演的戏恰是《荆钗记》中的《男祭》一出,林黛玉还说:

 

这王十朋也不通的狠,不管在那里祭一祭罢了,必定跑到江边子上来作什么!俗语‘睹物思人’,天下的水总归一源,不拘那里的水舀一碗看着哭去,也就尽情了。

   

如此,这祠堂也去参拜了,“睹物思人”的戏也唱了,祠堂破败后的情况也写明了,难道说不是尽了林黛玉死后的情况了吗?

还有一样未说,便是大家公认的面为晴雯实为黛玉所作的《芙蓉女儿诔》,现引用一段如下:

 

 昨承严命,既趋车而远陟芳园;今犯慈威,复拄杖而遽抛孤柩。及闻蕙棺被燹,惭违共穴之情;石椁成灾,愧逮同灰之诮。尔乃西风古寺,淹滞青燐,落日荒丘,零星白骨。楸榆飒飒,蓬艾萧萧。隔雾圹以啼猿,绕烟塍而泣。岂道红绡帐里,公子情深;始信黄土陇中,女儿命薄!

 

   这段话中所包含的深情厚谊不用多说,通篇诔文每个字每句话都是血淋淋的,读之令人泪下。宝玉在读诔文之时,林黛玉出现,那时宝玉以为有鬼,其实那时的林黛玉就是鬼。文至此已说明了,但是作者为何要急于把八十回前还未归天的林黛玉交代完全呢?笔者这样想的,黛玉死时宝玉如诔文中所说出远门了,之后未能见到黛玉最后一面,虽然见不到,又岂能少了对挚爱的悼念呢,一定不能,而后回再写林黛玉死后宝玉怎样怎样的话必然聒絮,所以作者便如此安排了故事情节,这样写让人没有什么言辞可以奉承,只能说写的真是太好了。

   话休饶舌。如此已交代了大部分事情,还有一个林黛玉的逝世时间问题,且听下面分解。

 

三、林黛玉死于何时何地之交代

 

 林黛玉的前世乃是灵河岸边三生石畔的一棵绛珠仙草,因未酬赤瑕宫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凡心偶炽的神瑛侍者下凡后,修成女体的绛珠也下世以泪偿恩,那贾宝玉便是下世历劫的神瑛侍者。如此,“还泪”便是林黛玉这位立于凡间的绛珠仙子的宿命,所以“泪尽而逝”是林黛玉人尽皆知的逝法。都知道林黛玉是“泪尽而逝”,那么她到底是死于什么时节,她是“香魂随土化”还是投水作了“洛神”,我们无福亲眼看到,但是从《红楼梦》的文本中还是可以推敲一番的。

林黛玉死后的说法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映合七十六回林史联诗的末一句“冷月葬花魂”之谶,说林黛玉是如《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一般,在中秋月圆之夜凄惨死去,《牡丹亭》第二十出《训诫》中这样描写杜丽娘将死之时的形景:

 

轮时盼节想中秋,人到中秋不自由,奴命不中孤月照,残生今夜雨中休。……恨苍穹,妒花风雨,偏在月明中。……恨匆匆,萍踪浪影,风剪了玉芙蓉。

 

这样的凄美果真动人心魄,这里边照应了林黛玉死后如晴雯一般作了花神,且林黛玉就是“莫怨东风当自嗟”的水芙蓉,所以,把林黛玉和杜丽娘相较,作者应是有意将黛玉之死与“风剪了玉芙蓉”的杜丽娘之死关联起来的,脂砚斋也在十七、十八回中的点的《离魂》旁边有批:“伏黛玉之死”,所以林黛玉死于中秋之说也是站得住的。

另一种是说林黛玉死于芒种节,这里便照应了前文所写到的“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一回中花神退位的时节,四月二十六日是饯花之期,正好这一回中林黛玉在花冢上伤感哭泣,念出了《葬花辞》,林黛玉的生日二月十二又是百花生日,所以这所“饯”之花神便是林黛玉无疑了,因此便有了这一说。

这两种说法都能说的过去,但是真相只有一个,到底是中秋还是芒种,其实不必纠结于此。作者这样笔分两路的在两个时节都作了伏笔,让读者摸不清头脑,不能分清谁是谁非,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了,不论哪一种暗示都是可取的,作者既超标达到了林黛玉之死的美学效果,又让文章扑朔迷离,捉摸不透,难道不是大手笔吗?

那么接下来说水芙蓉的林黛玉是死于水中还是葬于土中。落花自然是林黛玉这样的薄命红颜的代表,那么我们先来看林黛玉自己对落花的看法如何?她的《葬花辞》中写到了: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第二十三回也写到了林黛玉对落花的处理方法:

 

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可见林黛玉自己也觉得落花“随土化了”比较干净,流到水里反而会糟蹋了花儿,因此林黛玉自己主观上更倾向于土葬,但是前有金钏的投井、水仙庵的水仙“洛神”,那么这样岂不又是矛盾了?不然,所解之法仍与上述一样,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或者说是狡猾之笔。金钏、洛神影射了作者也有让林黛玉死于水域的构思,这样的倾向又迎合了“冷月葬花魂”凄美意境,让人想象的空间,而土葬则是另一种处理落花的好办法,符合林黛玉的喜洁之癖。作者这样把土葬和水殁巧妙的嵌合在一起不得不说是极其高明的。

    

总结:

 

林黛玉的一生已经言尽了,但是这样的叙事结构却是非常值得陷入思考的,这样的穿插错落,紧扣主题,又一丝不乱,恐怕也就曹公能为。不才因孤陋寡闻,所以并不知有关这样叙事的其他论述,所以便把这样独特的叙事结构斗胆总结为“交错相接,化零为整”,意在表明情节错落有致,零散的分布却不离主题,高明却不显明,实大章法大结构也。这样的叙事在《红楼梦》中还是有的,比如林红玉、林四娘、慧纹等人他们或许也是作者精心安排的与林黛玉或者其他人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人物,其深意暂不得而知,因此忝撰此稿以待引玉之效。

 

 

  



红学研究经典名著红学家红学专家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林黛玉结局试论发布于2021-06-01 21:17: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