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流是一种补偿性的理想,

其力量源于它与交流失败和交流故障之间的对照与反差。



——与父母

///

某天下午,

在跟爸爸通电话的时候,

一件很小的事情,

大概是回忆的时候会泛化成平淡日子里苍茫的底色,细枝末节都不具备丝毫意义的那种事件,

但是,白露后的天气还是炎热,

夕阳照在墙上金黄的色调中也好似散发着热气,

小猫恹恹儿的仰躺在地板上不想挪动,


原本以为可以简单沟通的信息,并没有,平顺地交流,

没有忍住,提高了声音。

 

挂了电话,撂下包,搁置刚买的菜,洗手的时候,看到了镜子里不自知的,蹙起的眉头。

 

打开电台,煮饭,切菜。

 

开始懊恼。

 

太急躁了,他会不会有点伤心?

把工作上的负面情绪带回来了吗?

他后来好像语气里有点小心翼翼,是吧?

是小事呀,怎么就不能好好说话呢?

……

越来,越慢。

 

擦干手,放慢语调,又发了几条语音过去,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以及,抱歉。

过了一会儿,

他回,好的。

 

是我的错觉吗?

好似彼此的温和,都带着谨慎与克制。

甚至有点怀念,年少时尖锐对抗他大男子主义作风的酣畅淋漓,和幼稚。

那时候大家都朝气蓬勃。

 

随机点开的播客节目,“三好坏男孩”刚好讲到代际之间的相处模式,不同的矛盾,指向成年之后同一种心情。父母与子女,从来没有办法真正地了解对方,大概,有的只是,在不同年龄段,置换的角色的强弱关系,是否愿意去体察对方的柔软,和珍惜的心情。


///

所谓的“交流”,涉及关系的建构,对他者特性的揭示和对自我硬壳的打破,而不涉及私密心灵财产的共享。


——《对空传播》p26






——与他人

///

距离上一次推文,已经过了很久,

中间出了一趟半长不短的差。

 

自从6月底(2019年)入职现在的公司,适应新的工作内容,花力气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安顿、购置饮食起居一应需要用到的物事,熟悉附近的生鲜市场和超市,探索书店与小吃,周末在半生不熟的城市里穿梭,然后被借调出差,陀螺般转场……

 

也意识到了同事与朋友之间的不同,

是浅尝辄止,与无话不说的距离。

都让人感到安全又舒适。

 

出差一趟,好像收获了些什么。

刚过来的时候,在某一天深夜和YX互相分享了各自的上司,奇葩行为感受集锦充实了两个小时的对话内容,也一扫那阵子堆积的块垒。

然而巧合的是,人员搭配本有多种可能,但出差时日夜相对的,正是那位上司。

只是回来时,偶尔可以和她在微信上分享快乐了。

 

分析原因,

虽然客观条件上多了时间的磨合,

也花费了数倍的耐心,与努力。

(总是这样,面对生活的荆棘,表现出巨大的耐心,而在亲近的家人面前,时不时炸毛,再自我检讨与修正。)

但主观上也制造了沟通的藩篱,

她尚且带着体制内出来习以为常的自矜,我也对新鲜的工作生态过分敏感,规避行差踏错诸多可能的同时,处处受限。

喋喋不休,也万籁俱静,如同荒原。

最初的龃龉,与其说,是个体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又或是,带着故意而为的某些动机。

不如说,是交流的问题。

都不是坏人。

 

想到之前跟一个朋友闲聊人际关系的某个细节。

他说了一句,

“好相处的呀,你又不是坏人。”

 

有点意外,

过后才产生延时的惊讶,不是坏人?

不是经常听到的,温柔的内敛的安静的诸如此类,

——不是坏人。

这么宽泛又底线的形容,

是不是对人太没有期待,

也略微显得内心有些贫瘠与世故了呢?

 

现在我也那么自然地用上了。


///

“——我是不是傻子?

——不是,因为你选择看美的东西。”


——《长安十二时辰》





——与自己

///

野生迷妹最近的快乐之源是李钟硕入伍前拍的最后一部剧。

——《浪漫是一册副刊》


编剧塑造了女主角在做了七年家庭主妇之后婚姻破裂艰难再就业的励志形象。

其中有一个片段是:

在获得出版社入职机会之后,她领到了属于自己的名片,听其他同事叫她的名字,十分感慨。

她说,在之前的七年里,她是弟媳,妈妈,老婆,是很多角色,唯独不是自己。

再听到自己的名字,恍若得到了重生。

 

连接的渴望总是归于失败。

翻阅微信聊天记录,六月以来,很长一段时间里给自己发的消息,都是工作相关,便于查看,防止遗忘错漏。

更早之前,那个私聊框里,是与自己窃窃私语的小角落。开心不开心,好玩有趣的瞬间,丧丧的日常,都有。

 

想起来,四月份入的几支笔,都还没有换过笔芯,毕业时学妹送的丧丧的日记本也是在最近才写了几页。

 

在面对压力的时候,习惯性地归咎于自我,渐而失语。


不过最近,好像学会了一点跟自己友好相处的方式。

 

比如说,剪了短发,不再过分偏执于“长发”虚无缥缈的意向,和别人的审美标准,在舒适度上取悦自己。接受跟周围环境相对而言的“庞大”、不秀美,接受安静,接受偶尔的固执,也接受在人群里存在感较弱的倾听角色。拒绝迎合的社交,独自享用周末也感到富足。

 

嗨,总是要给自己的行为赋予一些意义的,对吧。


///

  “我们一起翘班吧,去看看春天的大海。”


——《浪漫是一册副刊》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当中写道,“存在的本质是虚无,人生下来就处于‘烦、畏、死、绝对毁灭之中’,人找不到存在的理由,无缘无故被抛到世界上来;人的存在本身就是冒险。”


在最近“太南了”的喧哗声里,这大概是看到的,具有冷酷的理性的,最丧佳句榜魁首了吧。




- END -


旧文搬运 2019-09-11


文字 / 玲子

图片 / CNU视觉联盟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与成长相关的自我袒露发布于2021-07-19 18:53: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