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泰顺文礼书院回来几天了,脑海中一直隐隐浮现着茂林修竹,蓝天白云,鼻孔里,好像还呼吸着清新洁净的空气。那一群可爱的学子,还有,我们可亲可敬的先生
  
  先生精很好,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先生和同学们同步作息,每天早晚带领同学们拜先师,行上下课礼,还和同学们一起就餐。餐前举祭,由先生领祭,虽然简洁,却肃穆庄严。课间先生和同学们一起习武,虽然也是和同学们一起学的新套路,但一招一式,娴熟劲整,形神兼备,堪为表率。
  
  先生每天都在办公室兼书房办公读书,随时接待同学,答疑解惑。偶尔也会到教室巡视。适德国留学生季珊蓉来访,先生侃侃而谈,深入浅出,幽默风趣中时有惊人之语。我有幸在座,深感先生之学,居安资深,头头是,左右逢源。
  
  书院学生目前分两班,一是已背完30万字的正式班,一是虽然也背了很多经,但还没有达到30万字的预备班。先生态度很明确,一天背不够30万字,一天不能成为正式学生。预备班的学生全天读经,与私塾学堂没有区别。他们都渴望尽快完成规定背诵量,转为正式学生,但书院的气氛不是单纯背经,因此背书的效率不算很高。有位同学说,他很羡慕那些在私塾完成30万字包本的孩子,这些孩子进了书院,如脱笼之鹄,任意高飞。
  
  书院班的学生,每天早上温经,温经后自读;上午解经;下午学外语;晚上习才艺。每天要写日志,交先生批阅。一天的学习生活很紧凑,不知不觉一天就过去了,多数学生觉得时间不够用。冬至前后,书院规定五点钟起床,但还有个别学生,如台湾来的林子熙,仍然像往常一样,四点就起床到教室读书学习。先生也是如此,有人问他现在有什么困难,他说:"最大的困难是我每天只有24小时。"
  
  书院班学生目前主要工作是解经。解经是自学,自己看各家注解,方法是"移注法",就是对于不理解的经文或字词,选择相应注解抄在经文下面。义理上的疑难,可以请教同学,也可以随时请教先生。在书院三天里,我亲见两位学生到先生处执经叩问,先生为之解答,娓娓不倦。
  
  我曾怀疑这种自学式的"移注法"是否真的能理解经义,就和几位学生讨论,发现他们对移注过的经典,理解基本顺适,特别是孙子,他才十四岁,入书院不到两个月,已解完《论语》,我请他讲"君子事而难说也"、"孰谓微生高直"等章,他讲得很是得当。他的移注,也写得工工整整,看上去赏心悦目。他从小读经,没有上过学。林子熙在解《诗经》,他先把经文抄在本子上,再把注解写在下面。看着他字迹密密麻麻的本子,我肃然起敬。子熙只上过小学一年级。
  
  他们都很好学,先生屡次说他们"好教"。他们与现在的大学生相比,恐不啻天渊之别。没有一个人无所事事混日子,都是忙碌而从容。我想这不只是有先生在的缘故,最重要的是,他们有包本背诵30万字经典的功底。大量读经提升了他们的能力,磨炼了他们的心性,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最重要的经典,他们已经用最单纯的方式吸收进来,最难的学习,他们已经走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现在放开去理解,去学知识、才艺,不过是顺理成章。在书院三天,亲身接触这些老实大量读经出来的孩子,我所有的疑虑都消失了。他们不会理解吗?不会阅读吗?不会认字写字吗?不会才艺吗?没有道德感吗?没有历史文化情怀吗?会厌恶读经吗?……都完全不是问题了。
  
  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自然中流露出真诚。学生请教先生,到先生门外先深深一躬,进门走进先生再一躬,请益后鞠躬退出。先生下楼吃饭,总是健步如飞,年轻人都跟不上,问之,则曰:"同学都在等我,怕饭凉了。"同学之间,切切偲偲,其乐融融,老同学教新同学英文、梵文武术古琴等等,都认真负责,习以为常。
  
  和学生们在一起,最打动我的是他们心态的稳定与自信。他们没有一般学生常见的空虚焦躁,而是看上去充实快乐,胸有成竹。他们一生的基础已经打好,如今只是按部就班顺其自然地发用。他们真的如一江满盈的春水,轻易推动着大小船只自在航行。他们好像有无穷无尽的兴趣、能力和耐心,足以克服一切困难,在学问的海洋中尽情遨游。只有到了此时,看着他们,才会知道,一个人在13岁之前老实大量读经,把所有经典装到肚子里,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书院的学习生活,就是这样的浑朴单纯,又蓬勃精诚。我想一个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中切磋琢磨,日积月累,身心一定会发生不可思议的变化。他们躲在这里,好像两耳不闻窗外事,但一旦走入社会,或将是最优秀的。书院旁边的山坡上,菉竹挺立,青翠的枝叶无声地摇曳。
  
  到书院的第二天,天朗气清,先生得知我们要去看选定的书院新址,主动陪我们同去。先生似乎对新址的每一个山头,每一道山谷都了如指掌,带我们一一去看,如数家珍。新址是群山环抱中的一大片梯级斜坡,背山面水,一望空阔。伫立最高处,眺望连绵群山,不由想起王勃"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的名句。先生说这里最"聚气"。我想是的,这个地方,将聚集全天下饱读诗书的孩子,他们在这里读书治学,韬光养晦,就是为中华民族培养"元气",为人类的永续发展培养"元气"!蔡孟曹先生曾说,"这块地方,好像一直在等待我们,已等待了一千年",如今,先生终于来了,全天下饱读诗书的孩子终于来了。
  
  一百年前,国民政府废止读经,马一浮先生力劝时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设立通儒院,聚有读经功底之学子,传习中学,并习外语,如此"十年、廿年之后,必有人材蔚然兴起,此非一国之幸,亦世界文化沟通之先声也"。然而蔡元培未置可否,此事随废。一百年后,读经风气在先生多年不懈的推动下,已自民间渐渐恢复,如今又有了文礼书院之设立。书院初创,百事待举,然一片蓬勃嘉祥之气,盈贯其中,无数先贤的悲愿,或将于此达成,中国文化复兴和世界文化融合的希望,将于此扎根。伫立山顶,四顾苍茫,默祝文礼书院新址早日破土动工,早日落成!
     

王夫之读通鉴论王夫之简介卷三武帝,读通鉴论电子书读通鉴论文言文答案王船山立命王船山自提对联


延伸资源下载(命理学经典古籍汇总、四库全书、杨公风水经典古籍、玄空风水古籍、八宅古籍、生基秘法道藏道家经典古籍、太乙神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易数、皇极经世四柱八字六爻、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道古本及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王财贵文礼书院参访记发布于2021-07-10 12:25:4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