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利远征西域(点击放大)

【材料一】《资治通鉴》汉纪 孝武皇帝 天汉二年 前99年

夏,五月,遣贰师将军广利以三万骑出泉,击右贤王于天山,得胡首虏万馀级而还。匈奴大围贰师将军,汉军乏食数日,死伤者多。司马陇西赵充国与士百馀人溃围陷陈,贰师引兵随之,遂得解。汉兵物故什六七,充国身被二十馀创。贰师奏状,诏征充国诣行在所,帝亲见,视其创,嗟叹之,拜为中郎。

【译文】五月夏天,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率3万骑兵出酒泉,攻打盘踞在天山一带的右贤王,斩获首级和俘虏万余而回,匈奴重重包围了李广利军,汉军缺粮,死伤甚多。代理司马陇西赵充国率勇士百人带头溃围陷阵,李广利引兵随后,冲出了包围。汉军战死十有六七,赵充国身负二十多处创伤。李广利向汉武帝汇报战况,诏令赵充国前往行宫拜谒至尊,汉武帝亲眼看见赵充国遍体鳞伤,惊叹不已,拜为中郎。

解析】我要为李广利说几句公话。都说李广利辣鸡。辣鸡吗?那要看跟谁比,跟卫青霍去病比,那是有点菜;可要是中国历史上能查到名字的将领,李广利也可以算是头部精英了。比如说中唐名将高仙芝,远征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就几乎全军覆没了,怛罗斯之战,《资治通鉴》记载:“士卒死亡略尽,所余才千余人”。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虽然并不只是看将领但咱们关公战秦琼的比一下,也能得出李广利并非那么菜的结论。

别的不说,就说这三万人,投送到三千里之外,一路上吃穿用度都要操心,转战数国,还能保持战斗力,在天山之北歼敌万余,最后还能突出重围,成建制的带回来一小半,能够突出重围,就说明能力不弱。

将领的能力,可以概括为两个,一个是行军能力,一个是作战能力。从这两方面看,就能知道李广利的能力是比较强的。不说三万大军几个月到一年的行军作战,大家有机会可以主动请缨,要求负责组织公司百十来个人,去郊区一日游试试,能够顺利完成任务,不出纰漏,就算有不错的能力了。

李广利,还是有能力的。只是跟卫青、霍去病比起来,差距就比较大了。时间上又相差不长,所以就显得很不起眼了。加上李广利出身不好,妹妹是娼妓,所以李广利和卫青霍去病一样,都是属于被士大夫看不起的人。史书是士大夫写的,评价自然不会好。卫青、霍去病因为太厉害,厉害到司马迁都不好意思搞双标了,因为没人信。

比如司马迁评价卫青,会在最后加一句,柔媚取悦汉武帝;说霍去病,就会在最后说一句,脱离群众,不体恤士兵;但说到李广,就成了千古完人了。至少李广利在不会迷路这一点上,就比李广强多了。

【原文1】初,李广有孙陵,为侍中,善骑射,爱人下士。帝以为有广之风,拜骑都尉,使将丹杨、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
【译文】当初,李广有孙子叫李陵,担任侍中,善于骑射,有仁爱之心,谦让下士。皇帝认为李陵有李广之风范,官拜骑都尉(掌监羽林骑兵),皇帝任命他统帅来自丹杨、楚地的精兵五千人(自古荆楚兵彪悍),在酒泉、张掖一带教练箭术,同时防备匈奴入寇。
【解析】前119年,元狩4年,漠北之战,李广最后一次迷路,羞愧愤怒,自尽于军中。羞愧的是迷路了,愤怒的是卫青受汉武帝嘱咐,把他由前锋调整为侧翼。李广这个人,不善于从自身找原因,自己多次表现不佳,汉武帝不是没有给过他机会,领导的耐心是有限的,如何能够怪汉武帝?给李广机会了,李广不中用啊。
漠北之战,李广自杀,可李广的儿子李敢却表现很好,跟着霍去病夺旗斩将,一战封侯。可李敢这小子,李敢李敢,人如其名,真的是什么都敢。回来就把卫青胖揍了一顿,卫青隐忍不发,但霍去病忍不了,霍去病更是什么都敢,直接借着和皇上一起,在上林苑打猎的机会,当场把李敢射杀了。
这件事情,真的是一言难尽。古代身为人臣,讲究忠和孝。李敢为父报仇是孝,霍去病为卫青报仇也是孝,李敢殴打卫青是不敬,霍去病当着汉武帝的面射杀李敢更是大不敬;不敬就是不忠。只是霍去病比李广更狠,汉武帝也更喜欢霍去病,李敢只是揍了卫青一顿,霍去病却搞出了人命。这两个年少气盛的年轻人都死得这么早,很难说不是天意。
李陵,是李当户的儿子。李当户和李敢是兄弟,李陵是李敢的侄子,李广的孙子。
【原文2】及贰师击匈奴,上诏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向贰师军。”上曰:“将恶相属邪!吾发军多,无骑予女。”陵对:“无所事骑,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
 
【译文】等到李广利出击匈奴时,皇上诏令李陵,要派他为贰师将军李广利运送粮草辎重,李陵叩头请求说:“臣所率领驻扎在边境的士兵,全都是荆楚勇士、奇才剑客,力气大到能按住老虎,射无不中,希望能自己统帅一路,到兰干山以南袭扰匈奴,为贰师将军分担一路兵线。”皇上说:“你是耻于运送粮草辎重吧!我征发士兵比较多,没有马给你。”李陵回答说:“有马没马无所谓,我想以少击多,以五千步兵深入单于庭。”
【解析】家族的屈辱,如石头压在李陵心上,年纪轻轻就承受了不能承受之重。李陵太着急了,他急着证明自己,为家族洗刷自爷爷以来的耻辱,急于再次光耀门楣,所以他非常的想立功,将门之后,不甘心也是正常;可我觉得他已经到了有点偏执的地步,竟然要求以5000步兵深入漠北,简直就是疯了。
步兵机动性不够,守城可以,和骑兵野战欠佳。因为仗打赢了,追不上,无法扩大战果;打输了,跑不赢,会被粘着打到怀疑人生。不是一个想证明自己想疯了的人,不会冒这样的险。我突然想起了陈奕迅的《浮夸》,李陵压抑太久,迫不及待的想成功想疯了。
如果,李陵能够不那么急于求成,以他的军事才能,以他将门之后的标签,能够十年磨一剑,一步一个脚印的砥砺前行,假以时日,他将是宣帝朝的新一代战。李陵和霍光、上官杰等人关系都很好。年轻人急于求成,孤注一掷走旁门左道,可惜了。
【原文3】上壮而许之。因诏路博德将兵半道迎陵军。博德亦羞为陵后距,奏言:“方秋,匈奴马肥,未可与战,愿留陵至春俱出。”上怒,疑陵悔不欲出而教博德上书,乃诏博德引兵击匈奴于西河。诏陵以九月发,出遮虏障,至东浚稽山南勒水上,徘徊观虏,即亡所见,还,抵受降城休士。
【译文】皇上为他的勇气所感便同意了。于是诏令强驽都尉路博德领兵在中途迎候李陵的部队。路博德也羞于当李陵的后备部队(路博德老将,曾为伏波将军,平百越),便上奏说:“正值秋天,匈奴马肥,不可与之交战,请皇上留李陵到春天一起出塞。”皇上生气,怀疑李陵后悔说了大话不想出征,而让路博德上书请留,于是下诏命令路博德在西河郡调兵攻打匈奴。命令李陵部在九月出发,出遮虏障,到东浚稽山南面龙勒水一带,徘徊以观敌情,如无所见,则返回受降城修整士卒。
【解析】这里汉武帝犯了好几个错误。
第一是猜忌心过重
猜忌心是好东西也是坏东西,好在有猜忌心的人更容考虑到各种可能性,在恶劣环境下更容易生存,自古雄主多猜忌;坏的是以诛心之论看待他人,容易引起互相猜忌,最后没有的事都变成有的事了。
比如说卫太子刘据就是这样,父子相猜,本来没想造反,硬生生猜来猜去,猜成了造反,刘裕北伐也是一样,对王镇恶、沈家兄弟都有猜忌,让他们互相制衡,结果酿成悲剧,可回过来看又是,如果没有猜忌之心,刘裕早就死了,根本走不到高位。汉武帝未加验证就武断的认为李陵和路博德有勾结,这就是猜忌,最终断送了李陵,也断送了5000荆楚精兵。
第二是不得天时
九月出军漠北,这个时候正是匈奴兵强马壮的时候,打仗讲的是天时地利人和,不得天时,事倍功半。之前卫霍北击匈奴,一般都选择冬春之际,怎么到李陵这里,就以己之短击人之长,成了秋季出兵?还是步兵。
此时贰师将军出西域已经4个月了,汉武帝应该算好了时间,李广利到西域是长途行军3000里,长途行军不可能急行军,否则将失去战斗力,按照一天30里算,3000里大概要100天,大概是3到4个月,而李陵出发去漠北也需要时间,大概在十月份可以同时接敌,李陵可以为李广利减轻压力。李广利的这次出征,不知道什么原因,没有挑选最好的天时,李陵也是。
第三是没有预备方案
没有预备方案,就会造成组织应变能力不足。汉武帝把路博德调到西河再开一路兵线,是造成李陵失败得直接原因,李陵战败的外因,就是孤立无援。如果汉武帝留有B计划,不把路博德派去西河,而是让他在陇西待命,那又不一样了,至少李陵不会全军覆没。路博德在陇西,向西运动可以接应李广利,向北运动可以接应李陵。如果留了这么一支生力军,那该多好。
这些都是汉武帝的锅,甩不掉的,说汉武帝好大喜功真是没错,动不动就ALLIN,完全不留后路,部队这种东西,也不是说有就有的,要再组建一支能马上上战场的部队,是需要时间的,而此时路博德是鞭长莫及,李广利更是泥菩萨过河,真的是一步错步步错。

【原文4】陵于是将其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北行三十日,至浚稽山止营,举图所过山川地形,使麾下骑陈步乐还以闻。步乐召见,道陵将率得士死力,上甚悦,拜步乐为郎。
 
【译文】于是,李陵率领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关,往北走了三十日,到达浚稽山扎营,将所经过的山川地形绘制成图,派手下骑兵陈步乐回朝禀报。陈步乐被召见,向皇上汇报说李陵带兵有方,能得到将士死力效命,武帝非常高兴,任命陈步乐为郎官
【解析】李陵走了一个月,十月份左右到达阵地,接敌应该是十月份以后的事了,金秋时节,匈奴人肥马骠,战斗力最强。
【原文5】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军居两山间,以大车为营。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左、右地兵八万馀骑攻陵。
【译文】李陵到达浚稽山,与单于相遇,匈奴约三万骑兵包围李陵,军队在两山之间,结战车为营。李陵率领士卒出营列阵,前排士兵手持戟、盾,后排持弓、弩。匈奴觉得汉军人少,迎面强压过来。李陵奋勇战斗,千弩齐发,匈奴纷纷应弦倒地。敌人逃到山上,汉军追击又歼灭数千人。单于大惊,召集左右贤王部八万多骑兵全力进攻李陵。
【解析】5000步兵,深入千里,上来就被突脸了,李陵依托有利地形,结车为阵,两边是山,中间为峡谷,地势狭窄,接敌面小,骑兵无法铺开,防守半径也小,加上匈奴轻敌,所以李陵能够打出首战的胜利。
左右贤王相隔万里,单于短时间就能召集左右贤王,八万骑兵,说明什么?说明单于此时另有行动。什么行动?当然是拉着队伍去西域支援,弄死李广利。李陵接触的是匈奴前往西域的援军,如果没有李陵拖延时间,李广利恐怕是回不来了。
再放一个图,方便大家对照
【原文6】陵且战且引南行,数日,抵山谷中,连战,士卒中矢伤,三创者载辇。两创者将车,一创者持兵战,复斩首三千馀级。引兵东南,循故龙城道行四五日,抵大泽葭苇中,虏从上风纵火,陵亦令军中纵火以自救。
【译文】李陵向南且战且退,几天后,被困在山谷中,连续作战,很多士卒中箭受伤,三处受伤者便用车载,两处受伤者负责驾车,一创者坚持战斗,又斩首三千余级。李陵接着率军往东南方撤,沿着龙城故道撤退,走了四五天,被大片沼泽芦苇挡住,敌人从上风处放火,李陵令军中也放火自救(烧出隔离带)。
【解析】匈奴的骑兵比李陵快多了,人数也不是一个数量级,竟然能够稳住阵脚边撤边打,可见李陵军的作战素养和作战意志都非常的强。而匈奴则组织能力太弱,怕死怯战,有点乌合之众的感觉。如果一股脑冲上来,李陵将被碾为齑粉。服从性、协同能力和牺牲精神,这是中国军队的突出特色,不管是李陵的汉军还是抗美援朝,古今皆然。
【原文7】南行至山下,单于在南山上,使其子将骑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是日捕得虏,言“单于曰:‘此汉精兵,击之不能下,日夜引吾南近塞,得无有伏兵乎?’诸当户君长皆言:‘单于自将数万骑击汉数千人不能灭,后无以复使边臣,令汉益轻匈奴。复力战山谷间,尚四五十里,得平地,不能破,乃还。’”
【译文】一路南行到山脚下,单于登临南山上,派匈奴王子率领骑兵进攻李陵。李陵军步战于树木之间,再次杀死数千人,随即用连弩射单于,单于下山逃跑。当天捉到俘虏,俘虏交代说:“单于说:‘这是汉朝精锐,久攻不下,一路以来日夜引我南下靠近边塞,难道有埋伏的军队吗?’各位当户君长(匈奴头目)纷纷说:‘单于亲自率领几万骑兵攻击汉军数千人而不能消灭,以后将无法再使周边势力臣服,会让汉朝更加轻视匈奴。务必在山谷间再度猛攻,还有四五十里才到平地,即使不能破敌,返回也来得及。’”
【解析】李陵一路且战且退,依托有利地形,在丘陵地带,用远程兵器杀伤匈奴。在丛林中匈奴的骑兵不好冲锋突进,更容易坚守。面对小股汉军,匈奴久攻不下,如果这个时候,能有一支援军反包围,中心开花,该多好啊。
 
【原文8】是时陵军益急,匈奴骑多,战一日数十合,复伤杀虏二千馀人。虏不利,欲去,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独将军麾下及校尉成安侯韩延年各八百人为前行,以黄与白为帜。当使精骑射之,即破矣。”
【译文】这时,李陵军处境更加险恶,匈奴骑兵多,一天进攻几十次,匈奴兵又死伤二千余人。匈奴见不能取胜,准备撤走。恰逢李陵军中有一个叫管敢的军侯,因被校尉凌辱而逃出投降了匈奴,详细对单于说道:对单于说:“李陵军无后援,并且箭矢且尽,只有李陵将军麾下和成安侯韩延年手下各八百人排在军阵前列,分别以黄白二色旗帜作为交流信号,派精兵射杀旗手即可破阵了。”
【解析】高压之下,困境之中,是最容易出叛徒的。比如说前面讲的英布,被叛徒斩于困境,吴王刘濞也是被叛徒斩于困境,李陵在困境被人出卖,东北抗联的杨靖宇将军也是于困境被叛徒出卖,读历史,就应该有这种意识,越是困境,越是要注意防范叛徒,因为人们大多都只帮能赢的人。
最好是一辈子都不要陷入困境,一进困境往往就是众叛亲离。但一辈子没有困境这是基本不可能的,对于基本盘足够稳的人来说,也可以故意制造困境,来识别周边的人,看看身边的生旦净末丑,这样等真的陷入困境,心里就了然了,因为知道谁是真正可靠的人。
【原文9】单于得敢大喜,使骑并攻汉军,疾呼曰:“李陵、韩延年趣降!”遂遮道急攻陵。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汉军南行,未至韑汗山,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即弃车去。士尚三千馀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入狭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
【译文】单于得到管敢,大喜,命骑兵合力攻打汉军,边打边喊:“李陵、韩延年快降!”接着挡住去路猛攻李陵。李陵处在山谷中,匈奴军在山坡上从四面射箭,矢如雨下。汉军南撤,未等冲到鞮汗山,一天之中五十万支箭已全部射光,便丢弃战车而去。军士还有三千多人,徒手士兵斩车架为武器,军吏只剩短刀,进入狭谷,单于切断了汉军退路,在险要处丢垒石,汉军死伤惨重,进退无路。
【解析】太惨了,李陵部受到了立体打击,无差别攻击,又是箭如雨下,又是礌石滚滚,又是匈奴正面进攻,光是李陵军几千人一天射光50万箭,这是什么概念?人均日消耗100支箭。那么匈奴八万人一天又消耗多少支箭?多少礌石?这是什么场景?一仗打下来,肯定没有一块完好的阵地了。
再者: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独将军麾下及校尉成安侯韩延年各八百人为前行,以黄与白为帜。当使精骑射之,即破矣。”
叛徒告密,李陵到底是没有发现叛逃?还是发现了但没有调整原来的战术?如果调整了战术,为什么这次进攻吃了这么大的亏?如果是没有发现叛逃,那是高压之下组织能力出现了问题;如果发现了叛逃却没有改变原来的战术,那就是战术失误了。地下工作中,但凡发现叛徒,把相关联的人员、接头暗号等信息全部调整,这是我党的一贯手段。
【原文10】昏后,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太息曰:“兵败,死矣!”于是尽斩旌旗,及珍宝埋地中,陵叹曰:“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
【译文】黄昏后,李陵着短衣小袖独自走出军营,制止左右道:“不要跟着,我独自去把单于抓住!”过了很久,李陵回来,叹息说:“兵败如此,完了!”于是他要部下把旌旗都砍断,把珍宝埋藏在地下。又扼腕道:“再有几十支箭,我们足以逃跑了,可现在无武器(指只有短兵,没有箭、矛)再战,天一亮就只有束手待擒了。不如各作鸟兽散,还可能有逃回去报告陛下的人。”
【解析】寻宝线索:于是尽斩旌旗,及珍宝埋地中
1.上怒,疑陵悔不欲出而教博德上书,乃诏博德引兵击匈奴于西河。诏陵以九月发,出遮虏障
2.诸当户君长皆言:‘单于自将数万骑击汉数千人不能灭,后无以复使边臣,令汉益轻匈奴。复力战山谷间,尚四五十里,得平地,不能破,乃还。’”
3.陵败处去塞百馀里,边塞以闻。上欲陵死战;
根据以上材料,我们可以推断出李陵兵败的大概位置。胡三省说遮虏障在张掖居延县,路博德所建。《括地志》:汉之居延故城,在甘州张掖县之东北一千五百三十里,有遮虏障。
西汉居延城,故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东南约17千米处,根据第二条,匈奴说离平地还有40-50里,我们可以推断李陵埋藏珍宝的大概地方,是往南的最后一道山幕之前,南出山幕,一马平川。

希望有志之士可以到这一带找找古战场,如果有收获,记得分我一半,北京一套房就靠你们了。实在不愿意,奖励我500元加一面锦旗也是可以的。

【原文11】令军士人持二升糽,一片冰,期至遮障者相待。夜半时,击鼓起士,鼓不鸣。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馀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馀人。
【译文】他令将士们每人带上二升干粮,一大块冰,约定在边塞遮虏鄣会合。夜半时分击鼓突围,但鼓未响。李陵与韩延年上马突围,跟随的壮士有十多人,敌人以骑兵数千追击,韩延年战死。李陵说:“没有面目报答陛下!”于是下马投降了。他的部下四散逃命,逃回塞内的仅四百余人。
李陵之所以不乔装打扮逃走,还是英雄气短,太年轻,放不下面子。死要面子活受罪,最后投降就有面子了吗?如果李陵有刘邦的心态,其成就不可限量。
【解析】三千人,一番激战,士卒多死,算他还有1600人,逃回来400人,百分之二十五的逃生率,不算低。其实如果李陵不率先溃围,不骑马,而是乔装打扮成士兵,以李陵的能力,是有极大概率跑回去的,只要跑回去,最多就是跟苏建一样被撸成平民,详见什么时候该自作主张?很多人都没搞懂。来日方长,战绩在手,不怕得不到重用,慌什么?
 
【原文12】陵败处去塞百馀里,边塞以闻。上欲陵死战;后闻陵降,上怒甚,责问陈步乐,步乐自杀。群臣皆罪陵。
【译文】李陵兵败之处距边塞一百多里,边塞上报。皇上想李陵决一死战;后来听说李陵投降,皇帝很生气,责问陈步乐,陈步乐自杀。群臣都认为李陵有罪。
【原文13】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蹂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弮,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为诬罔,欲沮贰师,为陵游说,下迁腐刑。
【译文】皇上问太史令司马迁,司马迁极力为李陵说情:“李陵服侍母亲孝顺,对士卒讲信义,常奋不顾身以赴国家危难。他长期以来养成了国士之风。今天他一次战败,那些为保全家人性命的臣下便酿成其罪,实在令人痛心!况且李陵提兵不满五千,深入匈奴腹地,搏杀数万之师,敌人死伤无数自救不暇,又召集能射箭的百姓来一起围攻。李陵转战千里,矢尽道穷,战士们赤手空拳,顶着敌人的箭雨仍殊死搏斗奋勇杀敌,李陵得到部下以死效命,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他虽身陷重围而战败,但他杀死杀伤敌人的战绩也足以传扬天下。他之所以不死,是想找机会立功赎罪以报效朝廷。” 皇上认为司马迁在诬陷毁谤他人,想贬低贰师将军李广利,在为李陵做说客,对司马迁实施宫刑。
【解析】司马迁,真的是不懂政治。汉武帝之所以问司马迁,是因为司马迁跟李陵关系好,希望司马迁能指出李陵的责任,这样比较让人信服。司马迁的错误主要有三点
1.替李陵推脱责任
李陵战败这件事情,需要有人承担责任,如果李陵不承担责任,难道让汉武帝承担责任?司马迁说李陵没有责任,那责任在谁?是,汉武帝是有责任,但你觉得领导会去承担这个责任吗?这是不知审时度势。
2.论心不论迹
投降,在政治上讲,没有什么真假之说,所有的投降都应当当成真投降处理,如果假投降可以不处理或者从轻处理,那么以后人人碰到挫折就投降,然后说自己是假投降,皇上你别处置我,等我在这边找机会反水。这样的组织不灭亡才怪。这是目光狭隘的局限于一件事。
3.影射他人
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诚可痛也!什么意思?这是说凡是说李陵有罪的都是全躯保妻子之臣,换句话说就是阿谀奉承之辈。而群臣皆罪李陵,岂不是说朝廷官员全是鼠辈?如果这样,那汉武帝又是什么?司马光的政治智商,比前段时间,西安那个l坐在奔驰引擎盖上的女士比起来,差远了。
司马迁应该怎么做?
1.承认李陵负有主要责任
2.建议剥夺李陵的所有官爵待遇,为这件事定调,防止李陵被进一步伤害。
3.指出李陵在战争中的闪光表现,和拖住单于大军,为李广利争取到宝贵时间的功绩,以及投降的不合理性,主动请缨由自己来彻查李陵投降事件。
如果司马迁做到这三点,不说一定帮到李陵,总比他夸夸其谈,到处得罪人,说话不仅没起到作用,反而连累了自己要好得多。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白话文,资治通鉴在线阅读, 资治通鉴简介资治通鉴翻译浚稽山血战,李陵,李广浚稽山血战,李陵,李广浚稽山血战,李陵,李广浚稽山血战,李陵,李广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浚稽山血战,李陵失败在哪里?发布于2021-06-28 12:3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