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以前,中国就有山东人移民东北的记载,但真正大规模移民的阶段,主要集中在清朝。清朝时,东北地位特殊,宗室皇族起源于此,被视为“兴之地”。

在入关初期,清朝对外来移民进入东北并不欢迎。当时清朝从东北抽调大量人丁投入战争,以致人口稀少。《奉天形势》记载:“荒城废堡,败瓦残垣,沃野千里,有土无人。”


在八旗力量薄弱的情况下,清朝不愿意让大量移民涌入东北。直到顺治八年,形势逐渐稳定,顺治皇帝亲政,东北开始调整移民政策。朝廷允许那些愿意东北开垦荒地的百姓,到山海关报备名册,由朝廷分地耕种。

顺治十年,清朝再次颁布《辽宁招民开垦条例》。这次可谓是从上到下,动员百姓到关外垦荒。对于移民可以给予耕牛、种子和口粮。官员升迁任免,也以招募移民多少作为考核标准。


许多山东人也加入到这次移民浪潮中。他们中大部分人是为了开垦荒地务农,少部分人看重了东北丰富的资源,如人参、貂皮等,经常来往于两地之间,从事贸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康熙八年,随着康熙亲政,朝廷开始限制外来移民进入东北。如果想要进入东北,需要提前登记入档。


乾隆年间,限制移民政策更加严厉,整个东北全面封禁,不准外来移民进入。清朝如此严厉推行封禁政策的原因较为复杂。既是避免八旗文化受到冲击,也因为当时清朝人口数量整体暴涨的因素。

乾隆六年,中国人口数量破亿。乾隆五十七年,中国人口数量破3亿。山东人口同样暴涨。明朝时,山东人口为一千多万,乾隆时人口突破2400万。


跟人口数量相比,土地增长陷入滞缓。从顺治到康熙,在朝廷鼓励开垦荒地的政策鼓励下,山东耕地增长173.93万亩,此时山东可用荒地已经基本开垦完毕。但是,大规模开垦荒地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破坏,引发许多自然灾害,对山东百姓影响极大。


在双重压力下,遇到灾荒,只能迁徙四方的流民,成为当时山东常态。河南、北京、东北是山东人逃荒的主要方向。

为了谋求生存,有大量移民以各种手段进入东北。他们中有的人会定居,有的春去冬归。这种做法也被称为“闯关东”。


其实,山东人移民东北,并未像清朝皇帝想象的那样,会带来种种坏处,反而多有好处。这些移民进入东北后,开垦大量荒地。

东北从原来的缺粮区,变成后来的产粮区,甚至粮食可以外运,满足其他省份需求。康熙在东北推行封锁政策后,也曾肯定移民为东北带来的好处。


康熙年间移民东北的山东人中,许多人以养蚕为主。他们促进东北养蚕业发展,到后来仅牛庄、大连、安东三处产丝每年就可以达到1.9万担以上。不过,毕竟处于封禁阶段,移民数量仍是有限。直到咸丰时期,清朝才开始重新放宽移民政策。

咸丰五年时,黄河改,经由山东入海,造成严重破坏,大批灾民流离失所,涌入东北,封禁政策已经名存实亡。


而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沙俄开始对东北虎视眈眈,不断渗透入侵。清朝选择开放部分地区,允许移民携带家属,想借此解决流民问题,并填充边疆实力,抵御沙俄入侵。

东北得到大规模开垦后,也可以增加朝廷财政。1903年后,随着中东铁路等多条铁路建成,从陆璐移民的速度加快。

深圳民俗文化村中国民俗文化北京民俗文化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山东人是如何一步一步进入东北的?发布于2021-06-19 18:50:3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