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年在扬州曹庄一处房地产项目施工中发现了两座砖室墓,由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苏州市考古所组建了联合考古队,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其后《中国文物报》等报刊对此次发掘的基本情况做了多次报[1],随后又发表了较详细的简报[2]。

      曹庄 M1 由墓道、甬道、主墓室、东耳室、西耳室五部分组成。墓道长 19. 5 米,主墓室近方形,南北长 3. 92、东西宽 3. 84、残高 2. 76 米。西耳室南北长 1. 84、东西宽 1. 8、内高 2. 58 米。西耳室南壁即是主墓室的南壁。东耳室结构同西耳室。M1 用砖与隋江都宫城城墙砖相同。M1出土一盒墓志,已读出的志文为“随故炀帝墓志,惟随大业十四年太岁……一日帝崩于扬州江都县……于流珠堂其年八月……西陵荆棘芜……永异苍悟……贞观元年……朔……葬炀……礼也,方……”。M1 随葬品有陶器、铜器、漆器、玉器等遗物 180 余件,其中的大型鎏金铜铺首和一副蹀躞金玉带最引人注目。这副金玉带不仅是目前国内出土的唯一一套最完整的十三环蹀躞带,也是古代带具系统最高等级的实物,由出土的隋炀帝墓志和玉带综合判断,该墓为隋炀帝墓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M2 呈腰鼓形的砖室墓,亦由主墓室、东西耳室、甬道、墓道五部分组成,墓葬通长 13.6 米,随葬品有陶器、瓷器、铜器、漆木器、铁器、玉器等 600 余件( 套) 。综合墓葬形制、随葬器物、以及人骨、牙齿鉴定结果,再参考M1 的墓主身份与文献记载,M2 时代为唐代初期,墓主人应为隋炀帝萧后。

       根据《隋书·炀帝纪》记载,“上崩于温室,时年五十。萧后令宫人撤床箦为棺以埋之。化及发后,右御卫将军陈棱奉梓宫于成象殿,葬吴公台下。发敛之始,容貌若生,众咸异之。大唐平江南之后,改葬雷塘。”[3]唐平定江南后,武德五年( 622 年) ,唐高祖李渊下令将隋炀帝迁葬雪堂。贞观二十二年( 648 年) ,萧皇后病死,唐太宗李世民命将其尸骨送至江都与隋炀帝合葬。

       此次发现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该墓发掘被评为 2013 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4]。

        一、隋炀帝墓志释疑

       扬州曹庄 M1 和 M2 发掘后,有关方面组织全国考古界的专家赴现场考察,大家一致认为这次发现的隋炀帝和萧后墓是真实可靠的,毋庸置疑。但历史学界有部分专家对隋炀帝墓的真实性仍有质疑声。如由于墓葬中出土了隋炀帝的墓志,墓志中部分文字虽漶漫不清,但较关键的文字如上已述已能释读。就墓志的存在和志文中的文字也有不同看法。

        江苏扬州大学李广才教授认为,根据中国古代帝王陵寝制度的规定,皇帝陵墓不使用墓志铭,也不立功德碑( 武则天乾陵前树立“述圣纪碑”、“无字碑”为突破成例之特殊情况,原因尚在争议之中) ,因为皇帝代天理物,功绩之大,无法用 语言 表述。皇帝陵 墓使 用的 是“金匮玉册”,以标明其皇位的合法性,或用来记录其功绩。因此,隋炀帝墓葬出土墓志铭,乃是不符合制度的反常现象[5]。笔者认为,其实中国古代帝王的葬制,是随着时代而发展变化的,迄今我们发掘的北朝、隋唐时期的帝王墓葬很少,还无法准确地判断帝王墓葬中陪葬的真实情况,但在陕西咸阳发掘的北周武帝宇文邕孝陵中,出土了边长 0.85、志盖厚 0.14、志厚 0. 11 米的志石一盒,志面阳刻书 3 行,行 3 字“大周高祖武皇帝孝陵”,在孝陵中并未发现所谓的金匮玉册[6]。而玉册却在唐代的一些王公贵族墓葬中发现过,因此,并不能以此来否定隋炀帝墓的真实性,况且,在唐代迁葬中,隋炀帝作为亡国之君,并非所有陪葬品都按帝王规格等级陪葬。

       同时,李教授还认为,由于墓志当中“随故炀帝墓志”和“惟随大业十四年太岁”其中的“随”字与通常所见的隋代的隋字并不一致,因此质疑隋炀帝墓的真伪。事实上,在唐代墓志中,将隋写为“隋”和写为“随”两种现象并存,而后者更为常见。如“大唐故纪王府主簿李君墓志铭”,此墓主为李玄济,志文中有“唐贞观十六年(642年)四月十日卒,永徽五年(654年)十二月十九日葬……祖敬猷,随上开府仪同三司”[7]又如“大随故枹罕郡主簿□□公墓志铭并序”,此墓主于“隋义宁二年正月二十四日卒,妻王氏唐永徽三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卒,显庆五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葬。”其中墓志中标题中就用“大随”二字[8]。类似志文,在唐代高官墓葬中举不胜举,此墓志属唐人所写,因此,隋炀帝墓志中的“随”字并没有什么问题。

        李教授又质疑,隋炀帝墓志中出现“随大业十四年”的问题,一般认为隋大业十四年李渊已经改为唐代义宁二年,一个新的王朝给另一个已推翻的王朝写年号,怎么还会用旧朝年号。根据《资治通鉴》记载,隋大业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李渊迎隋朝代王杨侑在大兴城( 现西安) 登基,改年号义宁,遥尊祖父杨广为太上皇。也就是说,义宁年号只是李渊扶植的隋朝傀儡皇帝的年号,与当时仍在江都( 扬州) 的杨广年号大业并用,两个皇帝同时存在,而且都是隋朝,只不过年号并行相悖,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有先例的。其次,隋大业十四年,杨广身亡后不久,杀死杨广的叛军让杨广的侄子杨浩即位,而且并没有改变年号。杨广死后两个月,五月十四日,杨侑让皇位给李渊,义宁年号遂取消。五月二十四日,隋朝的东都洛阳留守人员拥护隋越王杨侗登基称帝,改年号皇泰。至此,隋朝仍有杨侗、杨浩两个皇帝在位,而杨浩一方并没有提出改变年号。在杨广身亡四个多月之后,隋江都郡长陈稜找到杨广灵柩,又勉强找到凑成一组天子丧葬仪仗队,把杨广埋在江都吴公台下。因此,即便在此时将杨广墓志写为“随大业十四年”并没有什么问题。

        另外,李广才教授认为墓志志文中“一日帝崩于扬州江都县”中的“于”字的写法不符合当时的书写习惯。其实,“于”和“於”早在先秦时期的文献中就有此种写法。于作为介词,在《尚书·太甲下》中有“慎终于始”,《诗·召南·采蘩》: “于沼于沚。”郑玄笺: “于,於”。《尔雅·释诂上》亦有: “于,於也”。唐代墓志中,“于”、“於”并用的现象屡见不鲜,如唐咸亨元年( 670)唐故朝散大夫刘君墓志中有“……春秋七十又四,卒于家馆……合葬于城西南七里平原……镌金石於□扄……”[9]。

        因此,笔者认为隋炀帝墓中出现墓志,墓志中的书写,都不存在问题。

       二、十三环蹀躞金玉带为皇帝御用品

        从已发表的图片观察可知,隋炀帝墓出土的蹀躞金玉带由玉质带扣( 扣环和扣针) 1、玉质扣身( 或称为扣柄) 1、镂空柿蒂纹玉方 2、附环玉方 13、尖拱形玉 2、偏心孔玉环 13( 扣眼) 、玉尾 1 所组成。根据照片,绘成示意图( 图一,1) 。扣身、柿蒂纹方 、尖拱形 、附环方 背面均有金衬板,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完整的、等级最高的十三环蹀躞金玉带。

        这副金玉带与文献中记载的隋代皇帝使用的玉带规格完全相符。如《隋书·礼仪志》所载: “高祖元正朝会,方御通天服,郊丘宗庙,尽用衮衣,大裘毳衤黹,皆未能备。至平陈,得其器物,衣冠法服,始依礼具。然皆藏御府,弗服用焉。百官常服,同于匹庶,皆著黄袍,出入殿省。高祖朝服亦如之,唯带加十三环,以为差异。盖取于便事。及大业元年,炀帝始诏吏部尚书牛弘、工部尚书宇文恺、兼内史侍郎虞世基、给事郎许善心、仪曹郎袁朗等,宪章古制,创造衣冠,自天子逮于胥皁,服章皆有等差。若先所有者,则因循取用,弘等议定乘舆服,合八等焉”[10]。

       两唐书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如《旧唐书·舆服志》: “隋代帝王贵臣,多服黄文绫袍,乌纱帽,九环带。百官常服,同于匹庶,皆着黄袍入殿省。天子朝服亦如之,唯带加十三环以为差异,盖取于便事”[11]。又如《新唐书·车服志》: “初,隋文帝听朝之服,以赭黄文绫袍,乌纱帽,折上巾,六合鞾,与贵臣通服,唯天子之带有十三环”[12]。当年李穆为了拥戴杨坚称帝,曾遣使献上十三环金带,如《周书·李穆传》所载,“十三环金带,盖天子之服也。”[13]

       上世纪 90 年代初,在陕西咸阳底张镇陈马村北周武帝孝陵中出土的一副铜带具,其中的兽面纹圆形带 和扣眼均为十三,正与武帝身份相符合[14]。因此,由考古出土实物证实,至少从北周开始十三环带既为皇帝御用之物。由此说明,在北周、隋代,文武百官、皇亲贵戚均无权使用十三环带,十三环带是皇帝的御用品。只有在很特殊的情况下,皇帝才有可能将十三环带具赐予殊功异德者。

 

 

 

 

        三、隋炀帝墓金玉带与北周若干云墓玉带之比较

        如前所述,按墓志所载,此墓最后一次迁葬是唐贞观元年,按照常理,因为是迁葬的,玉带应是隋代制作的,但笔者认为,从此玉带结构的特征观察,它与北周若干云墓出土的玉带的相似程度极高[15]( 图一,2) ,因此,它的制作年代极有可能比隋代更早。

       此副金玉带由于年代久远,长期埋在地下,金玉带中的鞓带已腐朽无存,但玉带均以新疆上等和田白玉制作而成,玉质洁白无瑕,细腻莹润,玉质坚硬,抛磨光亮如镜,光可鉴人,制作工艺极为精湛。

       ( 1) 玉带扣,由扣环和扣针( 亦称扣舌) 组成。扣环轮廓呈未封口的椭圆形,两末端大致呈方形,扣环正反两面均为平台,两侧均削成斜面,横截面为六边形,扣环两端均有穿孔。扣针大致呈 T 形,中部起脊,后端较粗,针头前曲,扣针后端钻一圆孔( 图二,1) 。若干云玉带扣与此玉带扣形制结构极其相似,略有不同的是,若干云玉带扣外轮廓及内孔均呈反向“3”形,而隋炀帝玉带扣则呈近似椭圆形。

      ( 2) 玉扣柄,呈长方形,后端平齐,前端切割出三个矩形豁口,凸出部分的端面打磨呈弧形,其侧面穿孔,用一圆柱形铜鎏金钉作为底轴,将扣环、扣针和扣柄铆固连接在一起,以使扣针的灵活转动,插入扣眼之中。扣柄下有与扣柄等大的金质衬板,上下之间均有穿孔,以 8 枚金钉将其铆固在一起。若干云玉带扣柄除了前端由 2个金属套环与带扣连接和隋炀帝玉带扣柄略有不同之外,但其余结构则完全相同( 图二,7) 。

 

 

 

 

        ( 3) 镂空透雕柿蒂纹方形玉 銙,位于附环方的两端。该为正方形,透雕出柿蒂纹。背面下有与方等大的金质衬板,中心和四角有穿孔,以 5 枚金钉将其铆固在一起( 图二,2) 。若干云玉带上的镂空透雕柿蒂纹方形玉,其形制、结构均与此相同( 图二,8) 。

       ( 4) 附环方玉,位于玉带前半部分。方近似正方形,背面有等大的金质衬板,上下之间均有穿孔,以 5 枚金钉铆固在一起。所附玉环近似椭圆形,环体下端较为厚大,正面外沿一圈有瓦沟形凹槽,内孔中心偏上呈凸字形,以金质曲环套入凸字形上端,曲环末端插入玉方与金衬板之间( 图二,3) 。若干云玉带上的附环方玉与此附环方玉从形制、结构几乎完全相同( 图二9) 。

       ( 5) 尖拱形玉,位于玉带中部。其外轮廓近似桃形,底端平齐,中部靠下镂空一长方形孔,用于悬挂蹀躞。背面结构仍是和尖拱形等大的金衬板,上下之间有穿孔,以 5 枚金钉将其铆固在一起( 图二,4) 。若干云玉带上虽未有此形玉,但北周时期的安伽墓的铜带具中已出现了尖拱形有孔[16]。

       (6) 偏心孔玉扣环( 扣眼) ,位于玉带后半段,呈片状圆形,其上所钻圆孔略偏,不在正中心位置。其下仍有等大的金衬板,上下间有穿孔,以 3 枚金钉铆固( 图二,5) 。若干云玉带上的偏心孔环与此副玉带的偏心孔环形制、结构毫无二致( 图二,10) 。

       ( 7) 玉 尾?,圆首矩形,位于玉带的末端。?尾一端切出一横向凹槽以便连接鞓带,上下有 6个穿孔铆固,中间缺失 2 枚( 图二,6) 若干云玉带?尾形制、结构尤其是前端的横截面上所开的凹槽,连接铆钉的位置和数量均完全相同( 图二,11) 。

        隋炀帝玉带背面的衬板均为金质,若干云玉带除了镂空柿蒂纹衬板为铜鎏金外,其余衬板均为铜质。隋炀帝玉带附环方为 13 枚,偏心孔环 13 枚,柿蒂纹方 2 枚,若干云玉带附环方为 8 枚,偏心孔环为 9 枚,柿蒂纹方 1 枚,隋炀帝使用的是最高等级的金玉带,而若干云的身份在北周属于九命官员( 相当从一品)[17],上述差异完全是由于拥有者的身份不同而形成的。通过上述比较可以看出,隋炀帝金玉带和若干云的玉带,无论从玉质、形制、结构,还是从风格特征、制作工艺等方面都极为相似,说明两者是相同时间制作的。

       四、历史文献中关于此金玉带记载的线索

       通过上述分析研究认为,隋炀帝的金玉带是北周时期的作品,那么,在历史文献中有无线索可寻?胡戟教授曾大胆的假设,“这次新发现的隋炀帝墓不假,但是一群好事者为之。他或他们原是隋炀帝身边的亲信,如在被宇文化及裹挟北上途中为隋炀帝复仇发难的沈光、麦孟才等数百骁果( 注: 骁果军,隋朝的御林军) —全部战死,无一降者—一样,矢忠于隋炀帝。他们手里有隋炀帝生前用的十三环玉带,由李穆劝进时给杨坚送这东西表示拥戴,可知这规格是皇帝专用的东西。”[18]笔者认为,不仅是规格相同,而且这条带具的来历在《周书·李贤传》中有一段耐人寻味的记载: “及高祖西巡幸贤弟( 宅、府) ……令中侍上士尉迟恺往瓜州降玺书劳贤,赐衣一袭及被褥,并御所服十三环金带一要( 腰) ,中厩马一匹,金装鞍勒,杂綵五百缎,银钱一万,赐贤弟申国公穆亦如之。”[19]据《周书·李穆传》可知,李贤弟李穆是北周重臣,一生屡建奇功且拥有重兵。北周宣帝、静帝均无能,在杨坚势力不断强大的情况下,尉迟迥举兵作乱,李穆子李荣劝父谋反,但李穆却认为,周德已衰,由杨坚代周是符合天意的,故支持杨坚代周称帝。李穆曾将一副十三环金带派人送给杨坚,以表忠心,支持其称帝,这副玉带正是周武帝宇文邕赐给他的[20],此事在《隋书·李穆传》亦有相同记载[21]。隋仁寿四年( 604 年) ,杨广弑父隋文帝而称帝,将这副象征着皇帝身份的十三环金带据为己有,自然顺理成章。此副带具带銙为玉质,衬板为金质,因玉质较金质更为珍贵,加工制作更为复杂,毫无疑问等级应更高,因此笔者认为,文献中记载的金带实际很可能就是金衬板玉带。

       通过上述论证,扬州曹庄隋墓出土的隋炀帝墓志,真实可靠,毋庸置疑。而隋炀帝墓出土的十三环蹀躞金玉带,是迄今发现等级最高、皇帝御用的带具。它填补了中国古代舆服制度中的一项空白。此副金玉带虽然出自隋炀帝墓,但并不是隋代制作的。通过与北周若干云墓玉带的比较,无论从玉色、玉材还是形制、规格及制作工艺,可以看出它们是同一时期的作品。因此,肯定是北周时期制作的,这一点应确信无疑。这副金玉带极有可能是北周宇文邕时制作的,由宇文邕将金玉带赐给李穆,李穆将此带献给杨坚,支持其称帝,隋文帝杨坚死后,金玉带再传到隋炀帝手中,炀帝死后虽多次迁葬,但代表皇帝身份的这副十三环蹀躞金玉带一直随身陪葬。

       本文源于《考古与文物》2015年第5期


 

 

 

 

 

 

 

 

 

 

 

 

 

 

 

 

 

 

 

 

隋炀帝,十三环,隋炀帝墓志,资治通鉴,十三环蹀躞金玉带隋炀帝,十三环,隋炀帝墓志,资治通鉴,十三环蹀躞金玉带隋炀帝,十三环,隋炀帝墓志,资治通鉴,十三环蹀躞金玉带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隋炀帝墓发现的十三环蹀躞金玉带及相关问题研究发布于2021-06-20 13:3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