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

       地震预测始终是困扰人类科学的一大难题。

       本文仅讨论中国古人的地震预测思路和具体行为、方法,与现代地震预测无任何关系,本文不涉及任何预测未来地震的内容。

      作为世界最聪明的中国古人,在长期的认识自然过程中,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地震记录、监测及预测体系。这一体系知识,对现今我们认识,研究和预测地震的产生,具备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

       以下正文:

      一、中国古代对地震过程的记录,是全世界范围最全面、详实且准确的。

     《国语 周语》记载如下: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而必塞;源塞,国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时!惜伊洛竭而夏河竭而商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源又塞,塞必竭。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徴也。川竭,山必崩。若国亡,不过十年,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十一年,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早在周幽王二年,太史伯阳父就对地震出现的原因,给出了明确的定义(这种定义建立在中国古代自然认知的基础上的,与现代科学定义无关)——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认为地震出现的原因是阴阳之气失序(失位)造成的。(根据邵雍先生皇极经世书》,庚子的年地火明夷之像,火在地下,阳入土中,日没于土,阴上阳下。另:08年年卦是雷地豫,地下震上)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有关部门,对我国几千年来的地震史料,进行了系统的整理,编成《中国地震资料年表》,于1956年正式出版。它收集了1955年以前的有关历史地震的资料,是我国目前地震史料中最完备的一部 巨著。根据这部地震资料的统计,到从古代有地震记载开始到1949年止,我国有据可查的大小地震共达八千余次,其中破坏性地震有六百多次,八级以上的大震有十四次。这样年代悠久、内容丰富的地震记录,在其它任何国家是找不到的

       得益于古人丰富且准确的地震记录,为现代研究强震规律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随意举两个例子:

       比如:华北地震区自1556年1月23日陕西华县8级大地震到1695年5月18日山西临汾8级大地震,相隔一百三十九年。1830年6月12日河北磁县7.5级地震,上距山西临汾地震一百三十五年,下距1966年3月22日河北邢台7.2级地震一百三十六年。这一系列大震之间,是否存在着一个百三十五年至一百四十年的间隔周期?其震中是否也由华县至临汾再至磁县到邢台的有规则地向东北方向移动?这一问题(甲子、东北移),就属于当前地震预测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此为官方认可的地震科学研究内容之一,由其他地震研究人员早先提出,在此仅为引用)

      再如:根据《中国地震资料年表》的记载,我国中部地区有一条明显的纵贯南北的地震密集区,地震学者称它为南北地震带。它北起贺兰山、向南经六盘山,沿天水、文县一线,一直趋川西、滇东等地,绵延二千多公里。我国历史上七级以上的大震有不少发生在这里。由北至南的有:1739年宁夏银川8级大地震,1920年宁夏海源8.5级特大地震,1454年甘肃天水8级大震,1933年四川迭溪7.6级大地震,1850年西昌7.5级大震,以及近代1974年云南昭通7.1级大震和1970年云南通海7.7级大地震等。有人根据南北地震带中的汾渭地震区的历史地震记录规律—自公元前4年至1973年,推测到公元2044年前后,汾渭地区将出现一次强震活动的高潮(同上一例子,其他研究人员推测,见有关论文)

       这些对地震时期分布、地域分布和历史规律的研究,都得益于古人的记录。不得不感慨,在地震预测研究方面,中国古人为后世子孙后代留下了一笔十分宝贵的财富

      二、完全站在古人角度来讲(与现代无关),中国是地震预测开展最早的国家,中国古人始终相信地震是可以被预测的。中国古人对地震的预测主要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观天测震,另一种是观地测震。

       1、观天测震

        观天测震,产生于远古,兴起于周代,是我国古代前期地震预测的主要模式。但随着时代发展,逐渐被观地测震所取代。

      《 隋书 百官中》记述:“太史天文地动、风云、气色、律历、卜筮等事。”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地震事归太史掌管。在许多太史的天文著作中,都有观天测震(预测)的记载。观天测震早期主要模式是观星,并逐步发展到观测其它天象进而进行预测。

        比如据统计,文献中涉及到地震的天象(主要是星象):战国中期齐国太史甘德的《甘氏天文占》中有8条,战国中期魏国太史石申的《石氏天文占》中有7条,西汉太史司马迁的《史记·天官书》中有2条,西晋太史陈卓的《天文集占》中有2条,隋太史庚季才的《灵台秘苑》中有7条,唐太史李淳风的《晋书·天文志》和《隋书.天文志》中各有6条,特别是唐太史瞿昙悉达编的《开元占经》收录历代天文著作中的凶预测经验数以干计,而其中的观星测震经验也多达90余条。在此船家简单随便举列几条(实在太多了,列不过来),仅供朋友们学习探讨:

       钩()星在房、心之间,地且动之占也。

       岁()星逆行七星,地动。

       填星失次而下二舍是谓缩,其岁不复,不乃天裂,若地动。

       填(土星,土星与大地关系比较密切)星盈缩,地动摇宫。

       填星经天而逆行,天下更政、地大动。

       填星逆行守南斗,地动。

       人君、宰相、废祷祀、毁宗庙社租,即填星逆行、色变、地动

       填星守牵牛(牛宿)为谷贵,又曰山崩、地裂、冬雷、疾病

       填星色黄有九芒,有大水,不乃天裂地动。

       荧惑()守房,二十日不去,臣狱君、子杀父、民去邦邑,阴阳相克,天下大动,期不出一年。

       荧惑以三月舍注(柳)下,芒赤色怒,左右倚两傍,冬,地大动,民大恐,兵大起,三年乃止。

       太白(金星)出天柱,地大动、兵大起。

       太白经天,海内悲泣,九州摇动,奋兵负粮。

       顺便讲个故事:《晏子春秋  柏常骞禳枭死将为景公请寿晏子识其妄》

       柏常骞出去,在路上遇到了晏子,跪拜于马前,柏常骞告辞说:为了除去君王的灾祸而杀了猫头鹰,国君对我说:先生的法术如此高明,也能延长我的寿命吧??我说:?能。今天将行大祭,为君王长寿,所以我要前往,以此禀明先生。?

       晏子说:啊!能为君王求取长寿也是好事呀。即使这样,我听说,只有行政与德行顺意于神,才可以延长寿命,现在只是祭祀能延长寿命吗?那么,有什么征兆显现吗

       回答说:延长寿命,地将会震动。?

       晏子说:骞!夜里我见到维星隐没,枢星散去,大地将要震动,你就根据的这个吧?柏常骞低下头很长时间,才抬起头,回答说:?对。

     ?晏子说:你祭祀没有好处,不祭祀也没什么坏处。你还是减轻老百姓的赋税,不要耗费民财民力了(在这次祭祀中节省一些吧),你放心,我不会对君王说起这次谈话的。

       柏常骞是周室太史出身,跑来忽悠齐君,为君王延寿,证据是成功后将会有地震。晏子戳穿了他,是先预测了地震,借势这么说而已。同时也表明了晏子对祭祀延寿的不屑。不过这里对地震预测的“维星绝,枢星散,地其动"的论断,表明这一知识不仅太史掌握,晏子也掌握了,并且能够很好的预测其后发生的地震,这是古代观星测震的一个精彩例子。(可惜这一方法失传了

       当然,观天不只是观星,还有别的天象和天气的影响,主要包括如下:

       一是客星(客星是中国古代对天空中新出现的星的统称。主要是指新星、超新星和彗星,偶尔也包括流星、极光等其他天象。这类天体如“客人”一样寓于天空常见星辰之间,故谓之客星。)对地震的预兆。(太多,不介绍了基本客星出现都没什么好事

       二是太阳与地震的预兆关系,如:

       日黄无光,天下主失落、名山崩、地洞。

       日色赤,君喜怒无常,轻杀不辜无罪,不事天地,忽于鬼神,天则雨土、常热、日食无光、地动、雷下降。(太阳的颜色异常)

       日食后雰雰不解,地必震,不过旬中。

       乙未日食,君责众,庶暴虐,黎民背叛,后有地动

       三是月亮与地震的预兆关系,如:

       月晕房、萁,风、地动。

       月乘填星(土星合月地动,不乃天裂。(也表明土星的重要性,地动或者天裂,天裂泛指天上出现的异象,宛如天裂开,显现出后面的事物,比如光和影等等)

      三是雷与地震的预兆关系:

      天冬雷,地必震。

      四是风和地震的预兆关系。

      立夏日,风从艮(东北,根据季风来说,夏季还是东南风居多)来,山崩、地动人疫

      明朝弘治十八年九月十三日 (1505年10月9日),上海松江县”有风如火,从东南来,再至益厉,已而地大震,声如万雷。”

       五是天空、空气与地震的预兆关系:

       天开悬物,地动、坼绝、山崩及徙,川塞溪垘,水澹地长,泽竭见象。(如同天裂,天裂开悬着一块东西—不论是什么,哪怕悬个五彩如意)

       空中不当清莹而清莹,震兆也。(空气突然变得非常清澈,这点较为重要,现代已有网友开展空气质量与地震预兆的研究)

       震兆四曰:空中非其时而清莹。

       六是云与地震的预兆关系:(老祖宗早就把地震云说的实在明白的不行了——条形的,很长,不管多少根

       凡昼中或日落后,天际清朗,而有云细如一线甚长震兆也(明代华民《地震解》,与现在广大网友的认可一致)

       震兆五曰:昼间或日陨后,天气清朗,有云其细如线而甚长(明代高一志 《空际格致》)

      宋朝天禧五年九月丙寅(1072年11月3日),陕西华县少华山发生一次破坏性地震,震前民言,比年以来谷常有云气,每遇风雨,即隐隐有声”。是夜初昏,略无风雨,忽于山上雾起,有声渐大,地遂震动,不及食顷,即有此变。

       七是气温突变与地震的预兆关系:

       凡夏月忽有异常之寒,震兆也.

       震兆六曰:夏月忽有异常之寒。

       时值盛夏,酷热蒸腾,挥汗如雨,蓦觉清凉,如受冰雪,冷气袭人,肌为之傈,势必地震。(盛夏突然变冷,反之该冷的时候突然很热,或者同期气温与往年平均气温发生显著差异,均为一个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读一读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乌鲁木齐天文站石俊老师等人的论文《汶川地震前后的气象异常》,原文截取一段话如下)

      

       嘉庆二十年(1815年),山西平陆、安邑一带发生6.43级强震,震前,震中附近虞乡县天气异常,有人曾有感将要发生一次大震。当年的记录为 “初,乙亥八月六日,阴雨连绵四旬,盆倾檐柱,过重阳微晴,十三日大雾,乡老有识者谓淫雨后天大热,宜防地震,闻者初不为意。二十日微雨随晴,及午敲蒸殊甚,傍晚天西南大赤。初昏,半天有红气如绳之注下,... ...二鼓后,... ...忽然屋舍倾塌。(可见大雨之后天气异常大热,当地有见识的”乡老”就已经预测了地震的到来)

       八是水旱气候情况与地震的关系

       至若秋多雨水,冬时未有不震者。(雨水过多渗入地下,对地质造成影响)

       淫雨后天大热,宜防地震。

       将地震,必先烦闷。昨果闷不可过。(清代人的震后记载)

       清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 (1679年9月2日),在今河北省三河县及北京郊区平谷县一带发生8级大地震前的一年,遇到了一个特别干早炎热的夏天,北京及山海关等地,竟达到”热伤人畜甚众”的地步。     

       清道光十年闰四月二十二日(1830年6月12日),河北磁县发生7.5级大震前,“大雨连旬,水暴涨”。(民家俗语“大旱之后必有大震”此其谓也。过分的水旱均会影响地下水,进而跟进一步影响地质结构)

       观天测震,本身是我国先民经验与智慧的结晶,是从上古流传下来的,中国古代先民对地震进行预测的有效方法。

      但是其发展却遇到了一个极大的问题,就是封建王朝对预测学的打压。早期,观天察地可谓是读书人的基本功之一(联想下《三国演义》),可是后期,随着封建王朝皇权统治的加强,民间观天及预测,逐渐成为皇权所厌恶的对象(毕竟没有哪个皇帝希望自己治下各个都是预言家),对民间预测学的打压逐步加深,此中一言难尽,但可知的就是民间天象学、预测学、谶纬学等等都被封建王朝划分为异端,遭到了不遗余力的打击,真正的知识只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并随着朝代更迭出现了断代。

       由此,中国古代的地震预测学也同样受到了巨大冲击,开始由观天测震向观地测震转变。

       二、观地测震            

       随着时代发展,在《元史 天文志》、《明史 天文志》、《清史稿 天文志》、《古今图书集成 乾象典 星辰部》中都没有观星测震的内容了,在明清两代的其它书籍中也很少见到,只在个别文人的地震记事诗中才偶见一二。这表明,到封建王朝后期,观天测震几乎已完全被观地测所取代(天象学已经断代)。这一时期,人们主要通过对身边事物反常现象的观察,来判断其与地震的关系,这方面的内容一直延伸到解放后(船家上学的时候还背过官方编出来的顺口溜,比如猫搬家,狗汪叫、鸡不进窝,鱼儿跳之类的)。此类内容大家接触甚多,船家不再多言,简单的列举几条:

       一是水文与地震预兆的关系,如:

       凡井水无有一切他故,而忽浑并发恶臭者,震兆也。

       震兆一曰:井水无故而浑且臭。

       如井水忽浑浊,炮声散长,群犬狂吠,即防此患。

       井水本湛静无波,倏忽浑如墨汁,泥渣上浮,势必地震。

       凡井水滚上,震兆也。

       震兆之二曰:井、泉沸滚。

       池沼之水,无端泡沫上腾,若沸煎,势必地震。(地质异常变化都导致地下水异常了,不震才怪)

       北宋元符三年(1110年),安徽款县地震,震前黄山第四峰下的温泉:“凌晨,水变赤如丹顷之地势倾动,波沸涌,声如雷,屋舍皆震”

       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1668年7月25日),山东郯城8.5级大震,寿光县“未震之前一日,耳中闻河水汹汹之声,遣仆子探试,亦无所见,或云先一日?丹诸河水忽涸”。

      咸丰四年(1854年),上海青浦县“十一月庚午(初五日),河水涌,突起尺余,壬寅(初七日),天鼓鸣,辛卯(二十六日),大震。“

       凡海水无风而涨,震兆也。

       震兆三曰:海水无风, 自涨。若风日清和,台飓不作,海水忽然浇起,汹涌异常,势必地震。(无风异常自涨自退,现代常来判断海啸,应为海边古人对发生在海中地震的预判)       

       二是地光与地震预兆的关系,如:

       夜半晦黑,天忽开朗,光明照耀,无异日中,势必地震。(现代地震学也认为地光是地震的预兆之一

       西晋元康三年,成都夜有火光,地乃震。

    明正德四年(1509年),湖北“武昌府见碧光闪烁如电者六、七次,隐隐有声如雷鼓,已而地震”。

       明正德八年(1513年),四川“越西卫十二月丁酉,有火轮见空中,声如雷,次日戊戍地震”。

       三是地声与地震预兆的关系:

       北魏延兴四年(公元474年)山西的一次地震:“雁门崎城有声如雷,自上西引十余声,声止地震。”(现代地震学也认为,地声是地震的预兆之一)

       唐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甘肃“先是、秦州百姓闻州西北地下殷殷有声,俄而地震坏廨宇及居人庐舍数千间。”

       明成化四年(1468年),广东“琼州未震之先,有声从西南起,遂大震”。

       四是动物反常与地震预兆的关系:(参见防震顺口溜) 

       动物对于地震是很敏感的。我国从唐代开始便有记载:“鼠聚朝廷市衡中而鸣,地方屠裂。"这说明发生地震地裂之前,出现了老鼠成群鸣叫的现象。    

       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 (1556年1月23日),陕西华县发生8级大震之前,河南邓县“鸟兽皆鸣,已而地震如雷。”

       清咸丰七年正月癸亥(1857年2月14日),浙江郸县“夜半天明如昼,山雉皆鸣,少顷地泄气,声隆如鼓”

       1917年3月31日,云南大关发生6.5级强烈地震“震前一月间,大关鱼类均浮水面。迨地震前数日,河水大涨,河鱼千万自跃上岸。”             

     宋包拯《论地震》臣近闻登州地震山摧,今又镇阳雄州五月朔日地震,北京贝州诸处蝗蝻虫生,皆天意先事示变,必不虚发也。

       此外种种,不再絮言

      总而言之,大家可以看出,观天测震无论从时效性还是从准确性,都远远高于观地测震。可惜,由于古代封建统治者对预测学的异端化和妖魔化,导致观天测震逐渐衰落直至断绝,实在是文明传承的一大损失。

                                                                                                                                                                                                                                                       




延伸资源下载(东西方哲学经典古籍汇总、四库全书、杨公风水经典古籍、玄空风水古籍、八宅古籍、生基秘法道藏道家经典古籍、太乙神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数、皇极经世、四柱八字六爻、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道古本及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鹌鹑与地震(三)略论中国古代的地震预测发布于2021-09-20 13:05:4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