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播放列表

荆轲刺秦王

前段时间,学考妹为同学们汇总了部分常考混的文言文实词文言文最易出错的100个实词,文言文基础薄弱的同学可再重温一遍。
今天,学考妹继续为学考-文言文助力,帮助同学们汇总文言文翻译常考的固定句式,这些句式又怎么翻译呢?你都会了吗?赶紧来看看!

 
学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常考的固定句式
一、表示某种语气的固定句式
虚词的语法作用最常见的就是表明语气。虚词的连用或关联使用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语气的加强。因而表示某种语气是固定句式的常见形式。

1. 表判断语

常见的有“无以”“所以”或“者…也”等。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②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李密《陈情表》
“无以”相当于“没有用来…的办法”。
③师者,所以传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所以”相当于“是用来…的”。
④亚父者,范增也。——司马迁《鸿门宴》
⑤非我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师说》
“者…也”表判断是常见的,还有“者也”连用等,例句很多,不再赘述。

2.表疑问语气

表疑问语气的固定句式比较多,常见的有“如何”“何如”“若何”“奈何”“何也”“何为”或“如…何”“如之…何”等。
①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李商隐《马嵬》
“如何”相当于“为什么”。
②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何如”相当于“怎么样呢”。

③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司马迁《鸿门宴》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金,邑万家,将奈何?——《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奈何”相当于“怎么样”。
④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
“何也”相当于“为什么呢”。
⑤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苏轼《赤壁赋》
“何为”是宾语前置句式,也就是“为何”,相当于“为什么…”。

3.表反问语气

往往由疑问词和语气词两部分构成,一般为前面是疑问代词,最后是语气助词。常见的有“何…为”“奚以…为”“何…之有”“不亦…乎”“安…哉”“庸…乎”等。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何…为”相当于“何必…呢”。
②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班固《苏武传》
“何以汝为见”即“何以见汝为”,“何…为”相当于“…干什么呢”。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九万里而南为?——庄周《逍遥游
“奚以…为”相当于“哪里用得着…呢”。
④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
“庸…乎”相当于“哪里…呢”。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
“其…乎”相当于“难道…吗”。
⑥夫晋,何厌之有?——《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何…之有”相当于“有…呢”。通常用在疑问句宾语前置句中。
⑦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苏轼《赤壁赋》
⑧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司马迁《陈涉世家》
“安…哉”相当于“哪里…呢”。

4.表感叹语气

常见的有“何其”“焉哉”等。
①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经·氓》
“焉哉”相当于“吧”。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欧阳修《伶官传序》
“何其”应用比较广泛,像“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等,相当于“是那样的…”,目前课文中未见此例。

5.表强调语气

常见的有“已矣”“而已”“而已矣”“焉耳矣”等,用在句末,都相当于“…罢了”。
①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庄周《逍遥游》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庄周《逍遥游》
④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
 
二、表示特殊作用的固定句式
在文言句式里,虚词的连用不是为了表明一种语气,而是代表着一种特殊作用,这种固定形式也比较常见。

1.表比较作用

常见有“孰与”“无如”“何…于…”等。
 
①沛公曰:“孰与君少长?”——司马迁《鸿门宴》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孰与”相当于“跟…相比谁更…”
③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无如”相当于“没有像…”
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何…于…”相当于“跟…比…”。

3.表被动作用

常见有“为所”“为…所…”“见…于…”等。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某种原因

常见的是“所以…”,相当于“…的原因”。
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司马迁《鸿门宴》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4.表认定作用

常见的有“于是”“然也”。
①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贾谊《过秦论》
“于是”相当于“在这时候”。
 
三、表示某种关联的固定句式
这类固定句式相当于文言文中的关联词语,常常起到关联作用,只不过它们有的是虚词连用,只有在翻译时,才显出其作为关联词语的固定意义。

1.表并列关系

这类固定句式容易判断,跟现代汉语的表并列的关联词语相似,如“载…载…”“且…且…”等,通常翻译为“一边…一边”或“又…又”等。
①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诗经·氓》
②乃瞻衡宇,载欣载奔。——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③行道迟迟,载渴载饥。——《诗经·采薇》

2.表因果关系

常见有“所以”“是以”“是故”“以故”等。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
②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③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所以”相当于“…的原因”。
④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李密《陈情表》
“是以”也就是“以是”,是一种宾语前置的用法,相当于“因此”。“以”表原因,“是”就是“这”。
⑤是故圣益圣,愚益愚。——韩愈《师说》
⑥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韩愈《师说》
“是故”相当于“因此”。
⑦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以故”相当于“因为这个原因”、“因此”。

3.表假设关系

常见“虽然”“然则”等。
①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苏洵《六国论》
②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
“然则”相当于“既然这样,那么…”。可以视为“然”相当于“这样”,“则”相当于“那么”。
 
四、其他常见的固定句式

1.“以为”

“以为”有两种用法。一是相当于“把…当做…”;二是与现代汉语语意相同,即“认为”。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这是第一种用法。本句可以翻译为——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来客)的主人。
②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贾谊《过秦论》
也是第一种用法。
③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贾谊《过秦论》
这是第二种用法。

2.“于是”

“于是”也有两种用法。一是相当于“在这时”,“在这件事上”;二是相当于现在汉语里的连词“于是”。
①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贾谊《过秦论》
这是第一种用法。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纵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贾谊《过秦论》
这是第二种用法。
③“所以”。
“所以”通常也有两种用法。一是表示“…的原因”,二是“是用来…的”或“…的凭借”。第一种用法在上文已经说过,不再赘述。
第二种用法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2021学考语文大纲:文言文句式和用法大汇总
 
 
 
 

一、判断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

1.……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表示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例1 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2.……,……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例2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3.……者,……
有的判断句,也可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但这种情况不常见。
例3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停顿,只起称代作用,而且这种判断句式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例4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5.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例5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二、被动句式
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上有以下几种形式:  
1.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例6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 这里“惑”“欺”的动作分别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2.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例7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受制于人”,即被人牵制或制服。“受……于……”成了被动句式。

3.用“见”“于”“见……于……”表被动。例8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里的“见欺”表示被动,引出了施动者——“秦城恐不可得”的对象。

例10 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这里的被动句采用了“见……于……” 的形式,用“于”介绍出被动句的宾语。

4.“见”还有一种特殊用法与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例11 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现代汉语中的“见谅”也是此种用法。

5.用“为”“为……所……”表被动。例12:(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此句采用“为……所……”的格式,“为”读wèi, 介词,“被”的意思,与“所”合成,表示被动。

6.用“被”表被动。例13: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此被动句和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意思一样,直接采用介词“被”表示被动。

7.无标志的被动句。例14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三、倒装句式
 

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例15 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正常的句式应是“汝之不惠甚矣!

2.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⑴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在这类句子中,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例16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例17 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⑵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对于这类句子,有两种形式需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例 18 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⑶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义。例19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句读”为“不知”的前置宾语,“句读之不知”的“之”字,是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例20 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 “业文南向坐”中的“南”为方位名词,此处做了“坐”的宾语前置。

3.定语后置
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例 2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此句为“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构成的定语后置。例22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此句为“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构成的。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4.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23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分析 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⑵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
例24 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
分析 “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25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四、省略句式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1.主语省略
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

例26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年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捕蛇者说》)此句中“殚其地之出……” 之后的几个分句之前都省略了主语“乡邻” ,这是因为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故主语承前省。

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例27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杀鸡作食。(《桃花源记》)这里省略的内容为“(村人)见渔人,乃大惊,(村人)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还家,(村人)设酒杀鸡作食” 。

2.谓语省略
谓语一般不能省略。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例28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六则)“其不善者而改之”中省略了谓语“择” ,这是因为两者对举,其意思明确,谓语可以承前省去。

3.宾语省略
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例29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其间“拜”的动词后面省略了“之”代词。例30 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此句 “与” 介词后面省略了“之”代词。

4.介词省略
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例31 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 “果地震陇西”中“陇西”应该与“于”合成介宾 短语做“地震”的状语。这是省略介词“于”的形式。
 
 
五、词类活用
一.使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使动
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王,使动用法。使……称王。

2.欲辟土地,朝秦楚。

《齐桓晋文之事》朝,使……朝见

3.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鸿门宴》王,使……做大王。

4.足以荣汝身。

《孔雀东南飞》荣,使……荣耀。

(二)动词活用为使动

1.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腾”“起”用做使动词:使蛟腾空,使凤凰飞起)《滕王阁序》

2.川泽纡其骇瞩(骇,使动用法。使……吃惊)《滕王阁序》

3.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屈”“窜”,用作使动。“使……受屈”,“使……逃匿”)《滕王阁序》

4.李牧连却之(却:使……退却;击退)《六国论》

(三)形容词活用作使动
1.危士臣,构怨于诸侯。《齐桓晋文之事》危,使……危险。
2.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报任安书》辱,使……受辱。
二.意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意动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师,以……为老师
2.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说》师,以……为老师。
(二)形容词活用为意动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耻,以……为耻。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耻,以……为耻。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师说》耻,以……为耻。
4.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以……为鉴;借鉴)《阿房宫赋》
三.动词活用为为动词
1.伏清白以死直兮,故前圣之所厚。《离骚》死,为……而死。
2.而世不能与死节者比。《报任安书》为……而死。
3.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死,为……而死。
四.名词活用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用作动词:游水)《劝学》
2.或师焉(“师”充当“或”的谓语,用作动词:从师)《师说》
3.族秦者秦也(“族秦”,用作动词:灭族,杀死合族的人)《阿房宫赋》
4.则耻师焉。《师说》师,学习。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师,学习。

6.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赋》焦土,成为焦土。

五.名词作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作状语,每天)《劝学》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和“下”作状语,向上、向下。《劝学》

3.辇来于秦(“辇”作状语,用车子)《阿房宫赋》

4.骊山北构而西折。《阿房宫赋》北,向北;西,向西。
六.形容词作动词
1.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说》好,喜欢。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齐桓晋文之事》老,尊敬;幼,爱护。
3.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举”“胜”用作动词:用尽)《鸿门宴》
4.亲贤臣,远小人。《陈情表》亲,亲近。

5.不能独完(“完”用作动词:保全)《六国论》

七.形容词作名词

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惑,疑难问题。

2.圣益圣,愚益愚(圣,圣人。愚,愚人。《师说》

3.而大遗(“小”“大”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师说》

4.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明,明智。

感恩的句子经典语录张爱玲语录经典语录村上春树经典语录小王子经典语录新浪微博
编辑:未名小蘸
校对:胖三斤

广东学业水平考试尊重版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没到考试的最后一分钟
都要坚持备考
提高一分干掉千人
《赢在春季高考》+历年真题讲解视频
在最短时间内,提最高分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术数中医文言文,鸿门宴,荆轲刺秦王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考前必看!学考文言文常考固定句式,这样翻译就对了!发布于2021-05-18 14:4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