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说:“以自我为洲屿。”他不怕使用“我”这个字眼,因为他摆脱了“我”的观念。但是我们作为佛陀的弟子,却不敢使用这个字。几年前,我写了一个听钟声时诵的偈子:“听呵,听呵,这悠扬的钟声,使我回归了真正的自我。”很多佛教徒拒绝诵这首偈子,因为其中有“我”这个字。于是他们将其改写为:“听呵,听呵,这悠扬的钟声,使我回归了真正的自性。”为了成为佛陀严肃认真的弟子,他们尽量回避“我”字,但是事与愿违,他们恰恰成为了自己名相概念的囚徒。

如果一位菩萨执著于我、人、众生、寿者这些观念,那个人就不是真正的菩萨。如果我们认识到“我”总是由“非我”的因素构成的,我们将永不会被“我”或“非我”这样的概念所奴役或者害怕它们。如果我们说“我”这个概念是有害或危险的,那么“非我”这个概念或许危险更大。执著于“我”这个概念是不好的,但是执著于“非我”更糟糕。“我”纯粹是由“非我”的因素构成的,理解这一点是有益的。佛陀没有说“你不存在”,他只是说:“你没有自我。”你的本性是非我。我们痛苦,是因为我们以为他说我们不存在。我们从一个极端跌到另一个极端,而两个极端都只不过是我们的名相概念而已。我们从来没有体验过实相,我们仅仅拥有这些名相概念并因为它们而感到烦恼

我们有一个“人”的概念,以同非人的事物,如树、鹿、松鼠、鹰、空气或水区分开来。但是“人”也是一个应被超越的概念。它纯是由非人的因素构成的。如果你相信上帝首先创造了人,然后创造了树、果实、水和天空,你就不能同《金刚经》相一致了。《金刚经》教导我们说,人是由非人的因素构成的。没有树,人就不能存在;没有果实、水和天空,人也不能存在。

这样观想就是练习深入观察、体验实相和安住正念你观察和接触任何一件事物,都要亲身体验,而不是从观念入手。人比其它物种更重要,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佛陀教育我们要保护好我们的环境。他知如果我们保护好树木,也就是保护了人类。我们必须以这样的觉悟来过我们的日常生活。这不是哲学。为了使我们的孩子和他们的孩子活得安适,我们迫切需要觉悟。

人类可以为所欲为地消耗其它所谓非人的因素,这是一个愚昧的、危险的观念。吸进来,你深深地意识到你自己是个人;然后呼出去,触摸大地(一个非人因素),把它当做你的母亲。想象一下地表之下的河流,看看各种矿物,看看我们的母亲地球,我们所有人的母亲,然后抬起胳膊,再一次吸进来,体验一下树木、花草、果实、小鸟、松鼠、空气和天空这些非人的因素。

当你的头顶戴着空气、太阳月亮、星系、宇宙这些为了使人类的存在成为可能而会聚到一起的非人因素时,你会看到所有这些因素正在进入你的体内,使你的存在成为可能。再一次吸进来,伸开你的双臂,体验一下你也在渗入其它因素之中。人类也是其它因素存在的助缘之一。

让我们一起看看“众生”这个概念。众生是有感觉的生物。非众生是没有感觉的物质。事实上科学家们发现要区分这两者的界限很困难。某些科学家无法断定蘑菇是动物还是植物。法国诗人拉马丁(Lamartine)曾经问非生物是否有灵魂,如果是我,我会说“是”。越南作曲家Trinh Cong Son说:“明天连岩石和卵石都会彼此需要了。”我们怎么能知道岩石不痛苦呢?自从原子弹落在广岛以后,那儿公园里的岩石们都死了,日本人把它们都搬走了,并安置了一些活岩石进来。
大乘佛教寺庙里,我们发誓要使一切生物或非生物证得彻底圆满的觉悟。尽管我们使用“生物”和“非生物”这样的词,但是我们清楚,所有一切都是存在物,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界限是虚幻的。一位真正的菩萨能够看到生物是由非生物因素构成的,这样“众生”这个概念就被分解了,这位菩萨也就解脱了。菩萨终其一生致力于把众生度到“彼岸”,却不执著于“众生”这个概念。

因为我们习惯于使用名相概念去把握实相,所以不能体会到实相的本来面目。我们建立起一个与实相本身并不相符的关于实相的意象。这就是为什么这些练习很重要的原因,它们可以帮助我们解放自己。它们不是哲学。如果我们试图把佛陀的教导变成教条,我们就错失了它的真正含义,我们抓住了蛇的尾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体验实相,我们练习专注地生活;为了看到事物非我的本性,我们进行观察。很多人误会了佛陀的教导,他们以为他在否认众生的存在。那不是否认。佛陀是在为我们提供一个工具,以帮助我们得到更深刻的理解和解脱。工具是拿来用的,而不是用来被崇拜的。筏不是岸。

前三个概念“我”、“人”、“众生”是从空间的角度提出来的,第四个概念“寿者”是从时间的角度提出来的。出生以前,你存在吗?有“我”吗?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我”的?从怀孕之时起吗?分别之剑将现实切成两块——你不存在的时期和你开始存在的时期。你会怎样继续下去?你死后会重新变成什么都不是吗?这是一个所有的人都会深思的令人恐惧的问题。我死后会发生什么?当我们听到“无我”的时候,我们感到更加害怕。而说“我存在”则是令人宽慰的,所以我们问:“我死后会发生什么?”我们试图抓住一个令我们心安的“我”的概念:“这是世界,这是我,我将继续存在。”

关于事物的存在,佛陀曾做过一个简短的陈述:“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每一件事物的存在都依赖于所有其它事物。我们要理解佛陀所说的“存在(有)”的意思。我们关于“存在(有)”的观念或许与佛陀的不相同。我们不能说佛陀肯定“存在(有)”而否定“不存在(无)”,如果这样理解,那就将像抓住了蛇的尾巴一样。当他说:“此有故彼有”的时候,佛陀不是在试图建立一个否定“不存在(无)”的存在理论,那是与他的本意相反的。

西方哲学中,“自在”这个术语佛教名词真如(suchness)”(事物的本来面目,不受名相束缚,不能以意识理解)是非常相近的。你不能以意识理解它,因为用名相概念去理解实相就如同以网捕虚空,因此诀窍是停止使用名相概念,以非名相的现量契入实相。佛陀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除名相概念、直接体味实相的工具。如果你仍然执著于哪怕是佛教的名相概念,你也会错失机会。你是在把筏扛在肩上。不要成为任何教条或意识形态的囚徒,即使是佛教的。
佛陀所描述的关于存在的方式就在实相的核心。它不是我们通常为自己建立的那种观念。我们的存在观念是二元的,是“非存在”这个概念的对立面。佛陀所试图传达的存在的实相不是“非存在”的对立面。他使用的语言与我们是不同的。当他说“我”的时候,这个我并不是任何事物的对立面。佛陀非常清醒地认识到我是由非我的因素构成的,那才是我们真正的自我。

为了体验真正的存在我们能够放弃有关存在和非存在的观念吗?当然能够。否则修行有什么用?在大乘佛教中,我们使用相反的概念来帮助我们清除既有的概念。如果你被“存在”的概念束缚住了,就会有“空”这个概念来拯救你。但是如果你忘记了真空中充满了妙有,你将会执著于“空”的概念而被蛇咬伤。《宝冠菩萨经》(the Ratnakuta Sutra)中讲,宁可执著“有”,不可执著“空”。所有其它的观念都可以用“空”的观念来破除,然而,当你被“空”这个观念束缚住时,那就无可救药了。

相信生前有我、死后我继续存在是常见;相反,相信死后进入绝对的虚无是断见。《了知捕蛇的更好方法经》中讨论了这些错误的观点。佛教行者必须避免落入这两个陷阱——常见,相信有一个永恒的我(不管是大我还是小我);断见(成为虚无)。必须超越这两种观念。很多佛教徒不能这样做,他们要么被此概念束缚住,要么被彼概念束缚住,反反复复被蛇咬伤。

一天,我注视着燃烧着的。香烟从顶端升起,在空气中划出很多优美的形状。它就像活的,真的在那里。我感到了一种存在、一种生命。我静静地坐着,体味着我自己和这枝香的“我”。香烟继续袅袅上升,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形状。我欣赏着它,用左手去抓它。香燃尽的最后一刻格外美丽。当另一端没有多少香了,两边的氧气更充足了,所以它大力地燃烧了一刹,呈现出一种明亮的红色。我全贯注地看着它。这简直就是一次涅槃,一次伟大的入灭。但是火到哪里去了呢?

当一个人即将死去时,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她)常常变得非常警醒,然后生命力慢慢隐灭,就象刚才那枝香。灵魂到哪里去了呢?我还有几枝香,我知道如果在最后一刻,我再取一枝香与第一枝香相触,火就会传到这枝新香上来,香的生命就得到了延续。这仅仅是个燃料或者说条件问题。

佛陀的教导是很清楚的:因缘具足时,我们的感官就会发现某件事物并把它叫做“有”;因缘不再具足时,我们的感官就会发现这件事物不存在了,我们把它称之为“无”。这是一种错误的知见。香盒里有很多香,如果我一枝接一枝地点燃,香的生命就永恒了吗?

佛陀活着还是死了?这是一个燃料的问题。也许你就是那燃料,延续着佛陀的生命。我们不能说佛陀活着还是死了。实相超越了生和死,成与坏。“如何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这是一个邀请,邀请你去寻找那不受生死控制的真我。

禅学禅宗禅语佛心禅语

【禅修禅学禅宗禅语,您修行路上的伙伴】

禅修禅学

我们致力于为您修行路上获得正法的传播

广

更多合作洽谈请咨询邮件( )

客服电话:

点击“ ”,进入禅修禅学禅宗禅语微店

佛家经典禅语心灵禅语微信:禅学入门禅宗公案禅宗思想


禅语感悟人生的句子佛家经典禅语心灵禅语佛心禅语禅学入门禅宗公案禅宗思想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一行禅师:不要成为任何教条的囚徒,即使是佛教的发布于2021-06-25 18:15:4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