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山寺》清·陈曙



古寺云深石径通,泉声送到梵王宫。

老僧问我游山句,只在寒林落叶中。


     

       从宁波出发到慈溪掌起镇,然后再走上十多里路,就到了任家溪村。在村南有个灵绪湖,在灵绪湖南缘的崇山峻岭中有一座古老的寺宇,那就是洞山寺。

       洞山寺位于慈溪市掌起镇东安片湖墩村的洞山上。若从山脚沿着曲折蜿蜒的石阶而上,路边溪流潺潺,茂林修竹夹,环境清新幽雅。至绝顶前眺,出口处灵绪湖横栏,碧波荡漾;远处为一畴平原,碧绿葱翠;最远处海天相接,苍苍茫茫。



发展历史





       洞山寺又称洞山教寺,以阐扬教义、研习佛学典籍目标,曾是南宋时期教院十刹之一。据县志载:“洞山教寺,梁开平初置,宋祥符请额曰‘栖幽洞山’。”清乾隆八年僧觉性重修。另据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洞山寺田山碑》记载:“寺创建于三国赤乌年间。”

       寺前有一石块砌成的拱形体,这便是遐迩闻名的白云洞。在白云洞的前侧,有一座小巧玲珑的七级石塔,呈六棱形,每面都有佛像浮雕。“出山四朝云木合,但见野鹘盘浮图”。这古洞、古塔、古寺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

      “泉瀑涓涓净,山花霭霭飞,白云回合处,应是至人栖”。历代文人墨客为洞山寺留下的赞美诗篇,为我们重游古寺增添了无限的乐趣。一条山径缘溪而上,淙淙水犹如弹奏着一支淡雅的古典乐曲;竹海松涛,风过似万马奔腾,颇有几分悲壮和激烈;这里动静相宜,风景幽绝,不禁令人联想起“天下名山僧占多”的老话。然而,就是这么个异彩纷呈之处,据说当初却游者不众,火不盛。直至明万历年间,华颜先生在此设课讲学后,洞山寺及白云洞才渐为世人所重视。

     

       附:  华颜,字九渊,祖籍无锡,万历四十一年,华颜进士及第,授工部屯田司主事,两年后升工部营缮司员外郎。


      1958年,寺舍部分被拆,仅存天王殿、大殿及一埭厢房,财产遭盗,寺院濒于荒废。1985年被慈溪县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对外开放的寺院之一。为保护这一珍贵的佛教文化遗产,1986年8月慈溪县人民政府将洞山寺宋代石塔(包括白云洞)公布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寺院先后修复和新建了大雄宝殿、地藏殿、天王殿、堂、厨房、僧寮、客房等殿宇房舍近百间,开凿了放生池、荷花池等。

      广传法师一九九七年六月份至今任洞山寺监院,目前寺院占地面积三十亩,建筑面积十二亩。广传法师二十多年来,为该寺的建设呕心沥血,如今的洞山寺已成为慈溪市一处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



白云洞




      寺前有一石块砌成的拱形体,这便是遐迩闻名的白云洞。在白云洞的前侧,原有一座小巧玲珑的七级石塔。洞山寺古迹甚多,最为著名、可圈可点可看的就是那两个古洞、古塔。

       古洞亦称白云洞,此洞横贯山坳,属券顶人工构筑的石结构建筑。现存的此洞为清代重新修葺过的。

       该建筑既作山门,又关合山之风水,构思巧妙。洞门宽2.2米,高2.4米,进深2.9米,拱顶额镌“白云洞”三字,字迹清晰。这个古寺,或许正因为有了这个古洞而得名洞山寺。

      明万历年间,从京都挂冠返乡的工部营缮司主事华颜先生选择了这处世外桃源作为学馆,重操他教书育人的旧业。从此以后,昔日清静的洞山寺一改往昔门可罗雀的冷落门面,莘莘学子束脩以上,善男信女慕名而来,使白云洞成为书声朗朗、梵音阵阵的一方宝地。华颜为表明自己淡泊的志向,超然的情怀,在白云洞边题了一副“白云封古洞,明月照空山”对联。步入白云洞,景色豁然,竹林水田,古刹清泉,宛若仙境。



石塔




       洞山寺石塔在“弥陀佛”石刻和白云洞之间的岗阜上,为楼阁式六边形仿木结构。塔原有基座,共七级,今残存五级,残高4米。塔身用石块雕凿层层砌叠,逐级收缩,每面刻浅龛,内雕菩萨或佛像,或袒胸和悦,或怒目威武,或手执法器,或脚踏莲花,或跏趺莲台,态不一,显示出深厚的佛教文化内涵。塔身每层压腰檐石,腰檐的板瓦翼角雕工清楚,坡度平缓。全塔结构简洁,轮廓清秀,出檐比例得当,充分展现出宋代石塔典型的艺术特色和历史风貌。石塔居岗阜突显处,登临观望,见青峰对峙,涧流欢奔,山麓灵绪湖碧波荡漾,一目了然,乃洞山寺一绝。



古寺亮点




      值得一提,抗日战争时期,这佛灯炯炯的古寺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而被中国共产党定为《新浙东报》的秘密印刷点。全寺僧侣深明大义,为保护这一革命宣传刊物尽心尽力。

      洞山寺历史悠久,且在大山里,远离尘嚣。白云深处,殿宇巍峨,梵声缭绕。寺内刻桷丹楹,华耀庄严,普陀山请来的金身佛像在大雄宝殿熠熠生辉。每逢观音圣诞香期和春秋佳节,善男信女纷至沓来,登山观光。



得名猜想




      “古寺云深石径通,泉声送别梵王宫”。清代诸生陈曙的《洞山寺》一诗中,也提及了古寺的景致优美,但“古”字要赋予人文方显历史之古。名正言顺,当然要从洞山寺得名说起。说法一,传说三国赤乌年间,孙权之母远眺将军山有紫光祥气,于是初建道场,因寺前有一古洞,而得名“洞山寺”, 后又有学者华颜留下“白云封古洞,明月照空山"之联,联中藏洞山二字,更像是佐证了这一说法。这就是“寺以洞名”。

       说法二,唐宣宗大中年间,良介大师在新丰山建“洞山寺”, 其弟子本寂水曹山传,师徒开一代宗气,后人取洞山之洞与曹山之“曹”命名为曹洞宗,后来曹洞宗法脉就分为“洞山系”和“曹山系”。出于对师门的尊崇,洞山系弟子弘法传教过程中,开设道场时往往以“洞山”为名,比如瑞州洞山寺等。按此推之,慈溪洞山寺之名的来历,以尊崇师门之说似乎更具说服力。上述揣测,孰真孰伪,以待实证。    

      再说《镇海县志》中记截的“洞山教寺”, 这一“教”字也有渊源。古来寺院因功能不同分为禅寺(参禅悟道修行的场所)、律寺(着重研习及传持戒律律宗修行寺)、教寺(从事经论研究、经常说法的寺院)。如元代即说“佛宗有三,曰禅、曰教、曰律。禅尚虚寂,律严戒行,而教则通经释典”。《元史》称:“天下寺院之领于内外宣政院,曰禅、曰教、曰律。则固各守其业。”但到明朝,明太祖有关禅、讲、教的分别,功能化倾向实则更强,尤其所特别重视之“教”,已是指专门演行显密法事者,而非以往所谓“通经释典”之“教”者了。但“演音利济之法、以训世人之处”,这恐怕是洞山教寺立寺的初衷。

       而洞山寺在历史上留下的几桩美谈更是对“教寺”一名的深入阐述,其一为明万历年间,挂冠返乡的学者华颜在洞山寺开馆育人,使得当时传出琅琅书声,一时声名鹊起。其二为抗战期间,中共浙东区党委创办的《时事简讯》 (即后来的《新浙东报》的前身)在洞山寺刊印,用于坚定信念、启发民心、教化民众,促进抗战大业。寺内有一楹联,“洞有金身六丈,度苦指迷,引得众生登彼岸;山藏世界三干,超凡脱俗,会同诸善入空门”, 这副藏头联也把“教“字得以解释,不过是不同时期,不同众生,“彼岸"不同而已。






2020年底,宁波市佛教协会副会长、教务教风及平安建设委员会主任界源法师(左二)一行视察洞山寺生态寺院建设工作。广传法师(左一)陪同并作介绍。










文图来源/洞山寺 、李亮

编辑/宽平






东南佛国 | 北仑瑞岩寺


东南佛国 | 东钱湖大慈寺


东南佛国 | 鄞州金峨禅寺


东南佛国 | 慈溪伏龙寺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东南佛国|慈溪洞山寺发布于2021-09-21 12:17: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