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关于显密圆通修证的课程,到上一次为止,我们仍在找资料,检查资料,尚未检查完全,几乎每一部分资料都很重要。因时间不够,没法详细地讲,当然主要的是三个纲要:见地、修证与行愿。


见地介绍了一点点,修证功用也介绍了一部分,行愿根本还没有谈,现在暂时把行愿摆着。


大家如果能把这些参考书做一番研究,则这一生用来修持做功夫都够了,也可以说有余。再不然缩小范围,只看这一次发的讲义资料,虽然零星片断,但也够用了。


首先我们提出来,见地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世界上的人学佛也好,学也好,不管显教、密教,乃至瑜珈术等等各种各样,不下千百万亿之多。不过,目的是共同的,都想求个人的超越现实,跳出这个现实的世界,找一个形而上,超出物质世界的归宿及成就。因此而产生了许多的方法,许多的理论。不管这些方法,这些理论,到底哪个高?哪个低?哪个正?哪个邪?我们必须先了解一个原则,那就是这些方法,这些修证功夫,最重要的是在见地,见地就是智慧的成就。


拿现代的文化来讲,学科学的人,就是先要把学术与理论搞清楚,学术与理论一偏差,下面的研究就差了。


见地是中国佛学观念,尤其是宗提出来一个具体名称“具见”,就是具备见解。一个人具见要高,不只学佛修道世法也是一样。我们做事业首先要有远大的眼光和见解,见解不高,什么都低了。从修证功夫著手是不会高的,见地很重要。


儒家中国传统文化,见地叫做“器识”,士君子重器识,没有器识就是没有见地,不论你怎么努力,如果没有见地,成就都不会高,学佛更是如此。


世界上的人都很滑稽,大家都想学一种方法,求一种超现实的成就,而结果呢?如仔细研究我们人类的心理,发觉人们都不肯去参研见地。换句话说,喜欢东拜个老师,西拜个老师;喜欢求秘诀,求功夫,好像得了一个秘诀,马上就可以跳出去了似的。没有这回事的,绝对不可能。尤其是学佛,是学大般若、大智慧的成就,并不是学技术。做功夫百千万种花样,就算有一点效果,可也不能超越。事实上,很多人学这一套,确是反其道而求。这是我们在快要作结论以前,提出来关于见地的重要。


关于见地方面,可参考所发的讲义——《华严经》的《合论》。为什么讲《华严经》采用李长者的《合论》?以《华严经》来讲,有关它本宗的见地、修证、行愿共有四个著作:《华严经》、唐代清凉国师《华严疏钞》,以及后世佛果禅师《华严经五十三参赞词》,加上《华严经》的《合论》,这是华严宗四部最伟大的著作。


李长者,法名李通玄,本名不知,可能是晚唐时代某一位皇帝的世子,把本名去掉不讲。他在极富贵家庭里,受极高的教育,然后决心去修道。到了深山,有一只老虎出来,要是我们早就吓死了,他却不怕,对老虎说:你来接我是不是?如果是,就趴下来给我骑。老虎果真乖乖地趴下来让他骑上去,然后把他背到深山一个洞里,他就在这个洞里住了下来写《合论》。到了晚上,天女送食,给他点上灯,他昼夜就写这部书。他把书写好之后,天女的任务也完了,也不来了,他也下山去了,这就是《华严经》合论的来源。


此后,各宗各派各种见地上的理论,都引用了合论的话。除了以《华严经》为主外,他也介绍了《般若经》、《法华经》、《维摩经》、《楞伽经》、《涅槃经》以及小乘戒律等等,每一本经的要点,他都整个作了一个批判。过去的中国佛学名词叫“分科判教”,他对佛学整个系统,作了一个批判。


这种批判,在李长者之前,有天台智者大师的分科判教,以及唐代澄观国师的分科判教。所谓分科,就是做科学化的整理,把佛法加以归类。判教就是加以客观的选择与评论。现在日本很多学者所讲的佛学观点,内行人一看就知道,他们不过是将天台、华严宗的分科判教,加以现代化,并加一点考证而已,这就是现在所谓的学者。


佛法到了中国,发展到了晚唐,有李长者这样伟大的人物,他们对佛依然非常恭敬,但是做学问又非常客观,批判就是批判,归类就是归类,毫不客气。


《合论》中有一句话: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移于当念。这是李长者的名言。他说证道的人,没有空间的阻碍。刹就是刹土,西方极乐世界是弥陀佛的刹土,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是释迦牟尼佛的刹土,东方琉璃世界是药师如来的刹土。刹有时是代表佛的境界,有时代表国土。“自”,是我们自己;“他”,是药师如来、阿弥陀佛、十方三世诸佛等,都是“他”。有没有另外一个佛世界的存在呢?有,还是在你自己这里。自他不隔,无碍。也就是说:根据佛学,他提出了一个观念,空间是相对的,但空间是没有阻碍,没有方位、无大小、无来去的。这些道理都是见地。


法师讲过一句话:“今至越者,尤昔至也。”就是讲时空的没有阻碍。但是,我们打坐学佛修道,对于时间、空间观念,并没有搞清楚。为什么我们打坐没有进步,就是执著在时、空的观念里,有人执著在子午卯酉时辰,有人打坐一定要对着东方。听说有人在美国教学生,早晨起来爬到树上,对着东方太阳打坐,这都是见地不通。还有人坐着时,认为没有面对着佛像打坐不对。这些观念的执著,都要拿掉,须知: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


时间也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没有过去、现在、未来。所以每一本佛经都是这样写,一时佛在哪里、哪里……这有两种道理,一是印度人的习惯,不喜欢有数字及时间观念。印度一讲起数字,就是八万四千,所以,佛经上的八万四千特别多,是形容数目的多,这是拿学理来看佛学。


以修道来看佛经,最高明的就是“一时”,万古只有一时,十世古今始终不移于当念,亿万年以前也就是现在,未来的亿万年后也就是现在,就只有这一个,没有第二个,这个“一时”用得妙极了。


所以时间与空间的观念不丢开,不要谈修道,时间与空间观念搞不清楚,也不要谈修道。


 

南尊精读


每日经典,持之以恒


相信持久的力量?

南怀瑾简介南怀瑾南禅七日南怀瑾全集南怀瑾视频儒释道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如何修证佛法》连载:李长者的合论发布于2021-07-07 20:59:4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