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教界对“舍识用根”,这个提法有很多的争议,它的提出者就是大名顶顶的《楞严经正脉疏》作者,明代万历年间的交光大师,《正脉疏》的出现给《楞严经》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活力。在此之前有中峰明本国师的上首弟子,常住苏州狮子林的维则师受国师重托,取九家楞严经的名著参与自己的补注而成《楞严会解》,一时誉满丛林各宗讲家宝之以资讲说,大有天下楞严皆归《会解》之势。

 

《正脉疏》出大非《会解》兼排斥天台而自成一家,疏中立义令人击节称快者有之,令人大跌眼镜者有之,令人惑耳惊心者有之,自问世以来就毁誉参半争议至今未休。当世尊宿如莲池憨山等皆委婉斥之,灵峰幽溪大师等则指名呵斥,誉者谓是疏深符佛意,斥者谓邪说误人,有心想详细了解可参阅《佛教史》与明末四大高僧全集。

 

 提到“舍识用根”就无法绕开唯识法相,根识,就是六根六识或八识,因为禅宗“离心意识参,出凡圣路学”的说法,不少人就认为心意识都是染污的,都是分别执著,不能用识,要用根中之真性,认为离开六七八识就是真心现前,往往叫人不要分别,不要起心动念,这样修学就容相应(所谓大道至简),这类提法的法师最多。有些人不管七八识,只叫人断除第六识之分别念,一切时中不许起心动念,就能转识成智,所谓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第六识不起心动念,第七识就不起我执,这样就任运转识成智了。

  

学过唯识的人都知道,转识成智是要修人无我观与法无我观才能达成的,不起心动念,不起分别这是种无心位的状态。无心位有五种:一是熟睡无梦时,二是闷绝时,三是无想定,四是无想天,五是灭尽定,前四种种都不是解脱法。修二无我观都必须用第六识的慧心所观察抉择,离开六识根本就无法修观。六根虽有扶尘根与胜义根的分别,但也是不能离开六识而单独起用。现在依然还有大德苦口婆心的教人不要起心动念,要修清净心,奈何,这是从唯识法相方面(教界称半分唯识,因为不讲如来随缘)来勘察的。

 

 在如来藏随缘的具分唯识立场而言,如《大乘起信论》《十地论》等都讲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之如来藏随缘,八识各具四分,相分就是所对镜,见分就是能了知,自证分就是识中不生灭性,证自证分就是妙真如心,八识各得全体藏性,并非如来藏性之少分,八识四分随举一法,都是全体藏性,八识当体就是四智菩提,不用改转,不先后落次第,根本就无所谓“舍识用根”,《六祖坛经》说:但转名言无实性’,说的就是这层法义。

   

如果说“舍识用根”是为了强调舍弃识心的分别染污,取用根中清净藏性来修行,这也是说不通的,识性与根性,或与尘性,都是全体如来藏性,何必于平等法中舍一取一徒增戏论。教典中常说:“佛法界,对法界,起法界”,根尘识三无非法界。至于主张断除第六识,那就更是荒谬,不知识具四分,只要观修自证分随缘而成见相二分,自证分随即隐灭,正智观察见相二分相依而起,生灭同时了无实性,当下能所皆寂种现双消,自心光明朗然现前圆证四智菩提。如果因中断除六识,果上那来的妙观察智呢,八识都是如来藏性举体随缘而现,六识若可以断除,如来藏性也照样也可以断除,这种说法实在不通,这是从具分唯识来勘察的。

   

禅宗“离心意识参”,该如何解读呢?蕅益大师说如来呵斥的是凡夫把攀缘心为自性,因为所谓的攀缘心,它根本就不是心,它是六尘谢落的影子,也就是识家的相分,不但不是真心,连妄心也不是。经文中有时成为“虚妄相想”,《圆觉经》说“妄有缘气于中积聚,假名为心”,又说;“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讲的都是同一个意思。本来缘影是见分所分别的对镜,凡夫却将它认作能思维的心,“将所做能”所以心随境转无法自主不得解脱,世尊与祖师要破斥的是“以攀缘心为自性”,把六尘缘影认作心的邪见,不是要破除六识,可见要破除六识是不懂唯识的讲法,明了此意,蕅益大师说不但真心无相,妄心也是无相的法义就不难理解了。

  

 

 

 

 禅宗的离心意识,是讲参究之时外不随境转,内不随念转,所谓内不放出,外不放入,或看话头之起处落处,或起疑情而念念在兹,对意识之分别执著自然能不离而离,也就是《六祖坛经》说;“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其实无论参禅修止观还是念佛功夫用到“一相无相”之际都是如此,这是功夫得力时的现前境界,并不是要初心修行人强制不要起心动念,不要起分别心,或是断除六识的蛮修方法。

     

《楞严经》中第五卷,十方诸佛放光加持,并告诉阿难说“生死轮回安乐妙常,同是六根,更非它物”,其他经文中也多处说明六尘之影像虽然生生灭灭,但根中之真性却是不生不灭,修行要任取真性不要随逐妄尘,所谓“以不生不灭为所修因,然后圆成果地修证”,又说“弃其生灭,守于真常”,多处经文有不随、不逐,不循等告诫,文殊菩萨也是选择观音耳根圆通,不少人看到这些经文就认为“舍识用根”识深符佛意的。其实世尊是指示“相妄性真”的妙义,观性家之相,无相不妄,十法界等皆无性也,观相家之性,无性非真,十法界皆妙真如性也,也就是“妙真如性,离即离非,是即非即,遮照同时”的法义。禅宗祖师也常常就众生六根门头指示妙用,所谓“性在作用,在眼曰见,在耳闻......”或有人问祖师西来意,禅师眨眨眼睛等,都有类似之处,粗心的人一见类似就立即划等号了。

 

华严》尘尘法界,《法华》世间相常,《般若》等一切法,《圆觉》二十五轮法,《楞严》二十五圆通,名色,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七大,都只是法相开合不同,本体都是同一实相,同一如来藏性,所以经文说:“圣性无不同,顺逆皆方便”,又说“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二十五圣各证圆通,佛亲印证说:“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但对阿难这类多闻的人来说,耳根圆通最为对机。又其它法门要宿根成熟的久修之人才能修习,耳根圆通则三根普被利钝咸宜。文殊菩萨才会说:“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又说:“自余诸方便,皆是佛威,即事舍尘老,非是长修学”,要知道文殊菩萨所简的是根机与执情,并不简诸圣与法门,所以才有“六识圆通”,得到世尊金口印证,识大圆通之不可舍,六识能舍吗?七八识能舍吗?

 

经文前四卷大开圆解,三科七大都是全体如来藏性,都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都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不识法相开合,不知名色、五蕴、十二入,十八界,七大,都是同一体性,六识、七八识,也是如来藏性,《大智度论》说:“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众生随异记,为之立名字”,又说“帝释天有一千名号,不可恭敬天帝释而谤乔尸迦”,这些论文的告诫,就是要我们学佛的人懂的法相名词的开合,所有的法都是如来藏不同形式的呈现,都是如来藏不同的名称而已,不要在平等法中舍一取一,能明了此意才可以谈佛法,也能自力辨别“舍识用根”这种提法是否正确了。

 

 


 

 

天台,天台山论道,天台宗,天台法藏法师天台宗入门佛教天台宗研究舍识用根,大智度论,无我舍识用根,大智度论,无我舍识用根,大智度论,无我舍识用根,大智度论,无我舍识用根,大智度论,无我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关于“舍识用根”之刍言发布于2021-06-27 12: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