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观初机》原文

台宗后裔静修述


夫修观习,原通四仪。唯初心修观,以坐为宜。是以略明坐仪,而作初心习观之前方便耳。若欲修观,须预置坐位。坐下时,须宽衣带。再用衣包两腿,使无缓急之敝。然后脊梁挺起。勿可伸腰仰首,亦不可垂头曲背。必端其身,俾无偏邪之敝。次则两手结三昧耶印,近身置于脐下。即将自身上下摇动数次,使周身血脉融通,不致发生其余诸病。是为略明调身相。次宜调息,开口吐气。想身中所有浊气,随之而出。次乃闭口,舌点上腭。遂于鼻中,纳三口清气。若气息和顺,可以不劳调息。倘气息不顺,须以数息方法,调之令顺。是为略明调息相也。息既调已,次乃调心。即将两目收起,断绝外缘。复不可紧闭,闭则昏,略开三分而已。


观察己身,自来执为我身者,今日观之,唯有四大。所谓四大者,地、水、火、风也。即周身皮肉筋骨,发毛爪齿,脾肾心肺等,凡是质碍之物,莫非地大。周身融流,上而涕吐痰涎,下是大小便利等,总属水大。周身上下,所有暖气,悉归火大。气息上下,以及浑身毛孔,气分出入,筋转脉摇等,都是风大。作是观已,乃知从来误认四大为自身相,因之起惑造业,招苦无穷。今日始知,非我所有,一概放下。所谓内放四大根身是也。然后即将身外,凡是动用器物,房廊屋舍,远洎山河大地,以及男女异类,若依若正,六尘等事事物物,向计为我所者,今日乃知与我心无甚关系,亦一切放下,所谓外放世界是也。内外既已放弃,复将能放之心,亦以放下。放下,而再放下,当是时也。觉知略有湛寂,昏散双遣,浮沉均调。此乃略明调心之相。是为习坐之前方便,初心之人,不可忽也。


次明进修妙观者,须预先明识定境,而后始可论其进修妙行。境若不立,则趣向无由,入路无门,从何而修定慧耶?故《止观》中,先明拣境,次论十乘妙观。拣境具如《止观》中,兹不烦述。然五阴、界、入,皆可以为所观,而何独立识阴,以为境耶?盖第六意识者,乃吾人之妄想。日常现前故,惑业由是滥觞,生死以此为本。罪福之主宰,众病之根源。是以喻如斫树伐根,灸病得穴。根伐则枝叶自枯,穴得则众病皆愈。立识阴为境,意在斯矣。且识阴者何?即吾人诸缘放下,湛湛寂寂时,欻然介尔念起。此中便有三法俱起,所谓内而意根,外而法尘,中有意识,分别尘之长短方圆者,即意识之妄想也。行者,即于能分别处,当下回光一照,则湛寂不动。虽湛寂不动,但切勿于此,误认为真。此正是识阴妄想,亦名无明。虽曰湛寂不动,实乃阴盖。自性闇然,无所明了。但有对尘、不对尘之殊,原是一妄耳。古德云:“参禅之人不识真,错在从前认‘识’。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是也。苟或认此为真,乃自塞断起观之处,入理之门。更从何处下手,而用止观耶?是以初心之士,不可不明真妄源头,以作返妄归真之阶渐也。


上来观境既定,始可从境以修妙观。复应知有性德、修德之殊。所言性德者,指一念三千,即空、假、中。性自本然,非因修有。即现前一念介尔心起,于十界中必落一界。既落一界,必具十界。界界互具,乃有百界。而百界各有因果,因果无非十如。是则百界即有千如。而复各有五阴实法世间、众生假名世间、依报国土世间,乃有三千世间。此三千世间,摄法界诸法无遗。吾人日用之间,介尔有念,三千具足,无欠无余。所言具者,非心能生三千为具,亦非心含三千为具。非一念在前,三千在后。复非三千在前,一念在后。全心是法,全法是心。即法即心,即心即法。犹如一尘具十方分,岂有前后之可辩哉?是名性德不思议境,任运即空、假、中,非关推检而成也。所言修德者,即于性德不思议境,起三观之修。修无别修,即性具三千。


用横竖四句推检,入空、假、中,乃名修德也。应知性具三千诸法,或心具耶?缘具耶?共具耶?无因而具耶?若云心具,此心不起则已,起必藉缘。设无前缘,心且叵得,何能具诸法耶?心既不具,而缘具耶?缘属前尘,纵然具法,与我无涉。况缘不自缘,因心故缘。缘无自体可得,曷得具诸法耶?既不因心,复不因缘,乃心、缘和合,共同而具耶?但心、缘未共之前,既各不具,共时何由而得具耶?既非因心、因缘、因共,乃无因自然具诸法耶?自然之体,同于虚空,而虚空应具诸法。空若不具,何得自然能具诸法耶?以是四句推之,尚无一法可得,何三千诸法之有耶?若四句中,能于一句相应入寂,可不再用余句推检,是名“横推四句”。若俱不入,然后更以竖及双,亦双非推之,必期入寂而后已。若果能相应,则当下湛湛寂寂,凝然不动。


了无一法当情,而诸相俱荡。所谓寸丝不挂,是名一空一切空、假、中俱空之不思议空观,照不思议真谛境也。恰恰湛寂当前时,即便顿了此中,诸法宛然。以出此之外,无复有法可得,即所谓点空、名色相。故云“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故我一念心,全体是法界。岂非德无不备,法无不具,而法法全彰耶?是谓一假一切假、空、中俱假之不思议假观,照不思议俗谛境也。又复恰恰诸法宛然,而恰恰当体全空,即照而寂,乃照空而遮假也。恰恰空寂现前,而恰恰诸法全彰,即寂而照,乃照假而遮空也。是为遮照同时,而二边绝待,一中一切中,空、假俱中,不思议之中观,照不思议中谛境也。夫此三观者,一念圆照,奚有初后之殊?且言不顿彰,而次第历然。


故说时、非行时,行时、非说时。行起解绝,唯寂唯照。即寂而照,诸法宛然。蓦直照去,则三观任运现前。即所谓“实心缘实境,实缘次第生。实实迭相注,自然入实理”。奚劳次第安排,而始名三观哉?是以寂、照相应,则终日荡相,而终日立法。即正双照,而二边绝待。举一即三,言三即一。非一非三,而三而一。唯可以智照,不可以言说,是所谓不思议妙观也。以上所说,特为初心,略明一心三观,入手之途径而已。广谈观相,非此可尽。当深穷《摩诃止观》十境十乘修证之宏轨,始可深入法华三昧之妙门也。

<全文完>




附录


《妙观初机》研读后记


妙观初机,妙观是法,初机是人,此标题是人、法为名。妙观,指天台圆教一心三观,又称为不思议三观、不次第三观、圆融三观(圆观),系天台宗二祖慧文大师、三祖慧思大师、四祖智者大师,以不思议之实修亲证,依据菩萨(尊为天台宗初祖)《大智度论》“三智在一心中得”及《中论》“因缘所生法”四句偈,融合如来极谈、纯圆独妙《妙法莲华经》之诸法实相、法华三昧,树立为全体教的最高观法。此篇倡修圆教一心三观的修法,在在处处契合智者大师《摩诃止观》。圆教一心三观的修法,是绝待圆融的修法,不次第,无对待,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一生可修可证。


作者静修法师,号“念德”,别号“鉴西”,浙江里安人,近代天台宗名僧。童年出家,年二十而从谛闲大师学习天台教观,深得台宗奥旨。尤其专精《天台三大部》。民国初年担任宁波观宗寺弘法研究社辅讲法师,晚年隐居杭州云居山圣水寺,年六十一圆寂。著述有《教观纲宗科释》、《始终心要义疏》、《六妙门浅释》、《妙观初机》等留世。曾被太虚大师誉称为“天台宗泰斗”。此篇妙文,因系浅近文言,流通本为繁体,故加标点,简体横排,以方便大家研读,依之实修。


天台沙门月悟后记

---摘自月悟法师《天台随笔

天台,天台山论,天台宗,天台法藏法师天台宗入门佛教天台宗研究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妙观初机》及研读后记发布于2021-06-27 12:11:58

相关推荐